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锻炼语感、内化文本的重要途径,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朗读指导应注意层次性、渐进性、有效性,才能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训练实施过程:一、导入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三、品味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我们确定“通过朗读指导促进对文本的有效解读”的教研主题,并安排两位执教老师针对研讨主题做了精心的准备,采用了自由读、范读、指导读(重音和节奏)、比较读、重点品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荷叶母亲》时,应该说我们是看到了一些效果。但总感觉意犹未尽,面对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朗读指导,面对着这首优美的散文诗《荷叶母亲》,有个问题在我的头脑里盘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如何做到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材依据]: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二册《三亚落日》 [设计理念]:1、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整节课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想象画面”、“阅读结尾,情感升华”三个层次,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读、对读、赛读、评读、练读、美读,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氛围,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三册《基础训练8》安排的项目有:看拼音读《九九歌》、读写叠词、分类写词语、读不同的语气的句子、读儿歌,还有写字和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联系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都要求朗读和背诵的特点,不难看出,朗读训练是重点,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此,训练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培养朗读能力。一、理解词句要以朗读为突破口训练中的一、二、四、五题都有读的要求,训练时要以读为突破口,安排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内容。首先,可安排自…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朗读,能引导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身传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近日听了一些语文课,深有感触。现将三位教师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一)在学生读准字音,读了两遍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句子: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  相似文献   

7.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也都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品读语言、提升情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那么怎样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入之于心,出之于口朗读包含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朱熹曾言: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1.反复诵读,逐层递进,读中领悟 中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设计了多种朗读训练形式:“自由读”——画下最能触动心灵的句段;“品味读”——抓住关键词想开去;“教师引读”;“丰富人物提示语,揣摩人物内心读”;“指名读”——听听哪儿读得最动情等,使学生在感悟朗读中逐步领悟文章中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然而,我们语文教师却发现:现在的中学生竞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读书了。为了改变这种局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了朗读训练形成的尝试。除齐读、个人读、男女生分开读,分角色朗读这些常用的形式外,下列几种朗读训练的形式在我们尝试的过程中也颇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汉语文字适宜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其中的“读”是指朗读或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朗读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然而。目前盛行的“习题训练式”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淡忘了富有人情味的朗读,  相似文献   

11.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多读,才能积累大批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学生熟读的课文越多,语言、知识的积累越丰富,这就为开发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讲读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通过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的技巧。如第二册《燕子飞回来了》的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朗读训练的:指名读,这句话写了什么时候?小燕子干什么?(解释“跟着”词义。)这句话里,为什么连续用了两个“很远”?(解释…  相似文献   

12.
《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于是有教师认为今后语文好教了,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于是,齐声读、自由读,男声读、女生读,小组读、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认D练内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其朗读能力呢?首先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开始认D练时所学生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再提出要读流利,也就是读得速度适当,不读破句,不唱读;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也就是力求通过朗读,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议席,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逐步提高其次,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提高兴趣为主。朗读教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果每一篇课文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朗读,学生就会厌烦。如第三册《美丽的公鸡》一…  相似文献   

14.
黄红梅 《广西教育》2013,(45):76-7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也是发现,更是小学语文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法。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坚持以读为本,为学生搭建多种语言实践平台,让学生把书读懂、读透,并在朗读实践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从而运用语言,让朗读带领学生叩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上《周总理,您在哪里?》老师:请你把课文朗读一遍。学生:读不来。老师:平时朗读不是很好吗?学生:今天读不来。……案例(二):上《大铁锤传》老师:你说大铁锤是哪哩人吗?学生甲:嵩山人。老师:注意课文中的“语类楚声”。学生乙:峨眉山人。学生丙:武当人、天山派……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我在教学中以此为指导思想,确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一】 我们平时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表演读、配乐读、对读、分角色读等。但这些都是朗读者在变化,而朗读的对象——文字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把朗读的文字的行文格式进行一些变化,再让学生去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明天,我们毕业》(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相似文献   

19.
《望庐山瀑布》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名著。诗文描写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为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瀑布的气势,设计了读、诵、画、写的自主教学思路:一、自读为主,合作感悟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熟读成诵,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朗读时,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注意体会语感。1郾初读,扫清障碍。学生采用什么方式读都行:可以高声朗读,轻声速读,自由默读,俩人对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让每个…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朗读能领会词语含义,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保证朗读时间。语文课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使之从初读、细读到精读,从初步感知、整体感知到深入体会。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首先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大声地朗读重点段,在“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又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仔细揣摩。要讲究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齐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们可以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还可以圈圈点点地读;让他们把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