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敏  肖峰 《成才之路》2022,(14):34-36
作为奠定士官学校学员学习基础的应用数学课程,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造,能够使该课程与思政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应用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该以提升教员对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提高教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挖掘应用数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着力点,以提升任课教员育人...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从学科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对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选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第一课时进行探索,从"复习交流""讲授新课""巩固应用""总结反思"四大模块进行路径建构,融入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3.
袁睿泽 《科教导刊》2021,(3):155-156
高职数学教学中要在课程思政视野下不断进行改革,不仅仅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相互结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先阐述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课程内涵,接着分析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现状,最后提出基于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数学教学的路径,以此更好的提升高职数学教学效果,挖掘思政元素,促进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深入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职数学教育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精准赋能专业,通过数学课程建设、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探索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职数学课程的作用、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探索高职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示思政元素,通过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进行高职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以期对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娟 《科教导刊》2021,(3):68-69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数学教学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总体要求.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在高职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从背景知识融入、学科知识嵌入、网络资源渗透和在典型案例中融入是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途径,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而课程思政对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数学教师是落实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旧欠缺,如课程思政认识欠缺、思政理论水平不足、思政资源挖掘不够等,这些问题均导致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受到负面影响,无法通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对学生开展教学。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四个方面分析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数学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指明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应注重发挥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形成各类课程、活动、环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需提升"课程思政"功能认识,建立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挖掘思政元素,打造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的思政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职"无机化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项改革,也是一种创新.以"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尝试从树立育人正确导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方法,旨在为将思政教育真正落实于中职化学课堂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陶大伟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84-88
"双高"建设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还存在着众多问题,如思政工作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度不够深、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大、思政育人工作评估机制不健全等.文章通过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打造思政育人大课程、强化思政育人大考核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政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以点带面推动双高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和实施途径,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基础。从本质目的上来讲,其实音乐教育与“三生教育”都在于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教育同时也是“三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之一,是促进“三生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完善三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3.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教育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驰骋想象、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20.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