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2.
1.找一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  相似文献   

3.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4.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小节,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告诉学生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遇到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让学生观察直尺认识毫米的长度,通过数一数1米有多少毫米来使学生掌握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米及估算(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地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米尺、各种大约一米长的物体、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米尺、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一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公园玩,当他走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员阿姨拦住了他。(课件播放动画)引出课“题我又长高了”。2%师:那××小朋友现在有多…  相似文献   

6.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8.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60~61。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  相似文献   

10.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11.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米的认识”可用“直接知觉”的办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与实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具体的知识。一、看一看,初步建立“米”的概念 1.提问题,宣布课题。教学开始,教师设问:小英的铅笔长度,可以用多少厘米表示,小英的家到学校有多远,也用多少厘米表示好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要测量大一些的物体长度,如教室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记忆 1.记住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l厘米二10毫米;l千克二1000克。 2‘认识用米尺量物体长度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一般方法。 (二)理解 1.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千克、克相邻两个计量单位间进率的规定。 2.理解只要是物体,再微小都是有长度和重量的. (三)掌握 1.掌握用米尺度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和用天平、案秤称物体重量的一般方法。 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千克、克间的进率和化、聚方法。 (四)熟练 1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同类计量单位的简单计算。 2能用米尺量短距离的长度。 (五)智能目标 通过操…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人们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那么,物体长度的估计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下面就一位老师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1.找一找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要用长度单位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 ,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评析]课堂教学开门见山 ,一句导言概括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并让学生知道厘米的用途 ,渗透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生用尺 ,找出多长是1厘米?生 :自己在尺上找出一厘米长。还可以同座互相说 ,小组交流说。师 :谁能指出尺子上的1厘米 ,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生 :拿尺子 ,指出1厘米的长度。生 :一厘米有这样长 ,(用拇指、食指比画着 ,留一道缝。)生…  相似文献   

18.
“米”是长度的国际单位,它是物理学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米”这个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呢,我们知道要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确定五个标准。但以前各国各地制定的测量长度的标准是不统一的。例如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之间距离作为“尺子”,爱看古典小学的人第一次阅读《三国演义》,会误认为书中的人物都是巨人,如关云长  相似文献   

1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米、公斤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市制长度单位——尺、寸和市制重量单位——斤、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公制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用台秤、天平秤物体重量的方法,了解公制长度单位和公制重量单位的进率、换算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