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别被中外两位导演改编为电影。本文从陌生女人的形象塑造出发,对两位改编者的电影叙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部电影所展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阐释出东、西方女性在爱情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陌生女人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我们学生比较喜爱的小说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讲述一个陌生女人痴情的一生,在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用一封长信,向一位作家R诉说自己隐藏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陌生女人来信》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小说,其展现的是一种"爱你,与你无关"的暗恋,是一位陌生女人对自己暗恋一生的作家的情感表达。小说通过书信体的形式,讲述陌生女人一生  相似文献   

3.
<黑暗中的舞者>和<茉莉花开>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相同内容的两部影片.由于东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以及经济水平高低所凸现出的问题表现在电影之中,就形成了同一类影片中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二马>与钱钟书的<围城>,是两部具有可比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都持批判态度,但老舍的批评中又有着认同,否定的同时又有着肯定,而钱钟书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及中西文化的荒谬结合进行分析和批判.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描绘了一个女人执着而凄美的一生。故事以陌生女人临终的遗信为引子,用追忆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从少女时代的她开始,一生中两次和他相遇,肌肤相亲。她两次选择离开。临终之时,她用信的形式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告诉了他。电视剧以主人公完全占有“视点权”的女性“霸权”叙事,叠加一种“死到临头”“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大义凛然,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6.
<围城>和<洗澡>塑造了一群女知识分子形象,在"围城"的进与出之中,她们表现各异:有的一心依附于婚姻,有的有独立的女性意识.女人之于婚姻,是一种完全的依附还是独立平等,在这两部著作中各有各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司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235-237
自古以来,西方人对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充满好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日益频繁,东方文化逐渐对西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思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褒扬与推崇,因此东方文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的电影中.然而,不同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同一导演对东方文化不同支脉的理解程度不同也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有的作品内涵与形式兼取,有的取形式而略内涵,有的作品中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如影片<杀死比尔>.这些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异缤纷的文化景观,因此研究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且意味深长.本文以影片<杀死比尔>为例对此现象做一局部的分析.<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继<落水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以暴力美学为主要看点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暴力力作,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是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文着重分析<杀死比尔>中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运用,以透视美国电影在对东方文化运用方面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8.
<读书>杂志,在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群中有着重要影响.发表于<读书>杂志不同时期的<摇荡的秋千>(李辉)、<周扬的目光>(王蒙)等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独特的周扬研究历史.<读书>中的周扬不是一个理论家的周扬,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周扬,一个政治化的知识分子,一个不能脱离知识分子的许多特质,而又陷入了政治漩涡的文人.周扬的"悲剧",周扬的性格,与胡乔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读书>中,他们两个常常并提,互证着对方.晚年的周扬,以一个忏悔的形象;但他的忏悔,也遭遇到了非议.作者们写周扬,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如王蒙与李辉,便在写周扬中显出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9.
李雁昆 《文教资料》2013,(32):74-7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两部作品对于女性的爱情都作了出色的描写,并且蕴含深刻的意蕴。前者是激情的倾诉,后者是含蓄的批判。本文主要介绍两部作品中女性的爱情悲剧,并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爱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文化下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女性共同的爱情心理。同时,从两部作品差异当中比较两部作品中女性爱情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两部作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影响着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中西方语言.本文通过对英译<兰亭集序>及原文的对比来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茨威格出身于纯正的犹太家族,同时也是在欧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强烈而复杂的文化背景要素,既保留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意识特点,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位欧洲知识分子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追忆和思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展现了其西方犹太人身份认同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2.
对乐府"<陌上桑>三解"在文献方面进行考证与辨析,揭示<陌上桑>及<艳歌罗敷行>是两个不同的相和曲,对"<陌上桑>三解"曲辞名提出质疑,为全面研究<陌上桑>、<罗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红高粱>与D·H·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两部作品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两个青春、活力的女子,遭受着不幸婚姻的摧残,嫁给了毫无男性意义的丈夫,而她们又都在另一个野性十足的男人身上找到了希望,获得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分析作品的相似点,以及文化的不同导致文本处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意蕴的象征性小说。小说家R象征作者生活的现实世界;陌生女人象征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人道主义;陌生女人的死象征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作品艺术地再现了茨威格面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以及不懈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生命历程,从而形象地完成了他对人道主义理想的独特言说。  相似文献   

15.
崔伟伟 《现代语文》2006,(11):65-66
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他以凄美哀婉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陌生女人”悲情而又短暂的一生。这个为爱而活、为爱而死的“陌生女人”也成为作家成功塑造的诸多理想女性形象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个。就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后也不禁坦言道:“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情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①陌生女人的“悲”在于她用尽一生去等待与守护一份无望的爱情,一句“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饱含了多少无奈与辛酸!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由于…  相似文献   

16.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版的话剧<雷雨>两者在美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将着重从美学中的形式美的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话剧在形式上的差异和优劣.  相似文献   

17.
<路得记>与<涌泉跃鲤>是两则在基督教和儒家传统中非常有影响的故事.本文拟从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为切入点,在对两个文本进行叙事与宗教伦理学解读的基础上,分析路得与姜诗妻这两个媳妇对婆婆情感中的爱与孝的差异与共同之处,并由此反思"爱"在基督教和儒家伦理中的意义、实践与功用,以及形成这些深刻差异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影像叙事媒介,可以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换成叙事文本,可以说是处处浸透着叙述.电影叙事学不是关注电影表意的层面,它主要关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是对一个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抽象性研究分析.文章以电影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对<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结构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相似文献   

20.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