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隶定而产生的"隶定字"是汉字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书或多或少都有收入了一些隶定字。本文主要从构字部件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的部分隶定异体字。  相似文献   

2.
异体字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一种文字现象,对楷书异体字进行发生学层面的研究,从字形来源的角度分析汉字异体字的产生机制是异体字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的抽样调查,得出了汉字楷书异体字除了部分是由于古文隶定而来外,大部分是由于微观层面上书写活动和造字角度的差异造成的结论,并归纳了异体字生成的五大类型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研究概况,阐述了对《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所收的俗写变异字来源于《龙龛手镜》《改并四声篇海》《宋元以来俗字谱》及其他传世古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增加或减少构件形成的异体字;二,构件相似导致书写混同而产生的异体字;三,因避讳而形成的俗写变异字;四,为求字的平衡、美观而产生的异体字;五,类化产生的异体字;六,俗字中保留古体残余而产生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5.
周艳红  马乾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1):79-80, 99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广泛吸取学界研究成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了大量异体字,但仍有部分异体字没有得到认同。文章选取10个未被认同的异体字,梳理它们的字际关系,并进行异体字认同。  相似文献   

6.
汉语俗字研究是汉语文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汉语形体的正俗之别甚至可以追溯到甲古文字时期。到了宋明清时期,造纸印刷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汉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同时使得人们对相应俗字的研究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辨析字形正俗的字样书,其中就有明代士大夫焦编篡的《俗书刊误》。此书前四卷将士大夫认准的正字与当时人们常用的俗字对举,旨在劾其“肆笔成言为”者。文章主要取证《汉语大字典》、并参考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异体字类型的归纳以及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对俗字的详细分类,通过对这些正俗字字形发展演变的一一考证,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8.
《古俗字略》的主要工作是认同异体字,指明其间的"古"、"俗"、"通"关系。其中尽管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疏漏。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对这些疏漏往往未加辨析就加以援引,由此造成了部分失误。举例分析并补正这些疑误,使其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有些字头下设立解形内容,收列古文字,并酌情进行解形说明,这便于正确反映该字字形结构的源流演变。但是《大字典》对有些字只收列古文字,缺乏必要的解形说明。这就未能使《大字典》在解形中对《说文》的字形误释得以补正。主要表现在:(1)未能订正《说文》的据篆讹说;(2)未能订正《说文》的阴阳五行之说。本文以“王、乏、正、心、甘”为例对《大字典》的这一疏漏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法苑珠林》语料为例,为《汉语大字典》补充若干失收俗字字形。  相似文献   

12.
按照《说文》之序,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对《说文》重文中的籀文、或体以及字头小篆作了字形比较,明晰了各字形的构形方式。可知,籀文和或体在形体和构形方式的不同特点:(1)在形体上,小篆或体的字形线条较匀称,籀文则略显肥圆;小篆或体比籀文更加简明、齐整,有的是对籀文直接或间接的省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2)在构形方式上,小篆或体把一些以象形、会意构形的籀文字形通过增加部件或更换部件转换为形声字。通过比较籀文和小篆或体,可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字形以什么为规范,又如何判断呢? 一般情况下,以新近出版的字典的字头为准,但这种字典的字头,须按解放后国家公布的标准字形排印。如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新华字典》(重排本)。有些字典出版时间较早,有些根据专业需要,字头没有按国家发布的标准字形编排,就不能作为规范。如《康熙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等。有条件的应直接以国家公布的规范字表中的标准字形为规范。如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公布的《印刷通过汉字字形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以及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  相似文献   

14.
以《康熙字典》古文作为研究古人隶定方式的材料,总结古人的隶定方式,发现有的是照古文字的笔划直接隶定,有的则是根据通行文字的偏旁结构对应转写,有的则采用综合隶定法;分析隶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造成同一构字部件的异形或不同构字部件的讹混,乃至出现异体字。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追)((追))"、"(姊)"指王出行时的止舍或军队驻扎,"姊"还指先祖之牌位,后来这两个意义为"次"字所承担,"(追)((追))"和"(姊)"不能直接隶定作"次";前辈常把"(姊)"误释作"(姊)",其实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无论是字形、语音,还是用法,都有较大的差异;《汉语大字典》中误把"き"、"ぎ"、等甲骨文字形当作"次"字,其实这两个形体当为"次"字,后世作"涎".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6,(1):69-73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虽然不一,但是汉字的产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文字同文化不可分割,要对汉民族的文化进行研究就不能不研究汉字。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石部》所收字的研究可知,"石部"字同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石部》所收字的研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说文》中某些篆文字形,其隶定形式与后世通行汉字中的某些常用字为同形关系,容易造成普通读者释读上的误会;有些隶定字形在后世假为它用,随着语音的发展演变而致使其假借用法的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人们常用那些假借字读音来识读篆文字形,从而产生释读误会。今汇集《说文》中这两类字形,对其音读与意义略加说解。  相似文献   

18.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抄成于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其异文中有异体字三百余个,绝大部分是隶书楷化和草书楷化时产生的新字,许多可成为当今字典辞书的源头性例证。文章择取28例对《汉语大字典》例证的缺误进行了弥补和订正。  相似文献   

19.
《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1中附录了《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并且在该表的说明中明确表示:“本表的编制是为了指导正确使用《通用规范汉字表》、方便古籍阅读、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交流。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使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表中共收录了3120个规范字及其相应的繁体字、异体字,包括2546个规范字相对应的2574个繁体字、794组共1023个异体字。值得注意的是,《对照表》对96组一个规范字对应多个繁体字(或传承字)的字际关系进行了分解,表现出其处理相关问题的科学性。我们就以本表为基础,对照台湾《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对两岸字用、字形存在的差异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  相似文献   

20.
郑东珍 《文教资料》2007,(27):34-36
本文根据《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指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给"的动词义"叫;让;使",介词义"为"、"替"或"跟"、"向"、"朝"、"对",表示加强语气的助词等意义上,引例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有的"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漏释;"给"与现在请假的"请"相近的意义,和表示处置、作用相当于"把",这两个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漏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