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勇 《文教资料》2013,(32):152-155
汉语助动词作为一个特殊的类是近些年来语法学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名称、地位、归属等问题可谓是各抒己见、莫哀一是。本文拟从汉语助动词的名称、汉语助动词的此类归属以及汉语助动词的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能愿动词(助动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一个下位类型,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点。由于缺乏明确指导的统一大纲,对外汉语教材和语法书在实际处理能愿动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太一致的情况,这无疑给留学生习得能愿动词增加了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动词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而且也是语法研究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标志体意义的一种特定的形式。近二十年来,以动词重叠为课题进行研究的很多。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动词可以重叠,什么情况下又是不可以重叠使用的呢?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动词重叠范围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朱丽  李明 《邢台学院学报》2012,(1):169-170,181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5.
半助动词是夸克等人提出的一个语法术语,但在他们前后出版的两部著作中,他们所说的半助动词其实并非一回事。通过分析夸克等人关于英语半助动词的论述可以发现夸克等人提出的中间功能动词,在理论上更科学地反映这种语言现象的实质,是对英语语言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用作助动词的"能"与作为情态动词的"can"不论在词性、意义还是用法上都有许多交叉之处。所以,为了让以为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掌握"能"的用法,同时也让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can"这个词,本文将"能""与can"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描写二者在意义、语法特征、句法结构及否定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语助动词语法化的特点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化不同于一般的实词虚化,它只是语义由具体变得抽象,既没有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也没有造成语音形式的弱化,但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助动词语法化的原因从认知的角度看是认知域的转移.同时也与语法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8.
《朴通事谚解》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与敦煌变文和现代汉语助动词"愿"的语义语法特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助动词"要"的语义与敦煌变文的助动词"要"语义相比,多了表示"可能"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助动词"要"语义相比,还没有出现用于比较句、表示"估计"的用法;在语法上,《朴通事谚解》用来修饰"要"的副词既有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副词如"却、方、待"等,也有属于现代白话词汇系统的"只、也、都、还"等,呈现过渡趋势。  相似文献   

9.
吴珍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368-368
本文主要是对样态助动词「そうだ]、比况助动词「ようだ」,推量助动词「らしい」这三个语法进行辨析。因为他们在汉语中都是翻译成‘好像’的意思。虽然有些用法是可以互换的,但是语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呢。有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在这里,就日语助动词[そうだ]、「ようだ」「らしい」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段业辉教授一直从事汉语本体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语义研究>、<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应用汉语导论>等著作,在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指向、汉语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较有深度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副词重叠、语义指向等的论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伴随着语法学的发展而发展。它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词汇意义、词汇意义.句子成分、词汇.语法范畴、功能。小类词的划分与大类词的确定有一定区别,小类词(如助动词)的确定除了要依靠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兼顾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名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也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语法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汉语语言学界对动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相比之下,名词的研究还较薄弱。本文简单探讨了名词功能游移的概念、方向及类型。  相似文献   

13.
王静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3):45-46,71
取得类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双宾语句中的一类。双宾语句看似简单,但是内部逻辑关系复杂。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地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主要是句法、语义层面,也涉及一部分语用),并结合配价理论对取得类双宾语句做出了细致、综合的分析,力求对其组成成分及结构关系进行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名词和动词的范畴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词和动词在语法属性上都表现有落畴的备选转换和优选转称。各词和动词的备选转称之间具有不对称的特征,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看动词的优选转换也有不对称的特征。这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认知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是为阅读文选服务的,为更好地继承、发展现代汉语服务。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古今结合,要循序渐进。以今讲古,以古解今,古今汉语本就是一脉相承,注意古今结合,可以缩小古今汉语的距离。在教学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任务设置同样也要遵循循序的规律,古代汉语语法的任务设计要遵循由例句到名句,由名句到仿句,由仿句到篇章之"序"。  相似文献   

16.
“饮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范畴,早在上古时代,汉语的“饮食类”动词就很丰富。在众多的“饮食类”动词中,“尝”的词义演变轨迹很独特,它由饮食动词最终发展成了语气助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孤立的系统,词义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先民们早期食不果腹的饮食生活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推动了“尝”的词义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示动态,这是方言语法的主要特色。延东土话中动态的表示主要是在动词和动词短语后加动态助词。延东话中的动态助词有7个:咿、嘎、嗝、尔、倒、罗、噻,它们之间或兼容,或对立,或互补,共同表现出延东话动词的各种状态——进行态和持续态、完成态和已然态、经历态、未然态、起始态、尝试态等。  相似文献   

18.
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的“去”的考察,提出位于实义动词之前“去”已经失去了作为实义动词的功能和词性,具有[-v]的特点,偏向于助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助词“的”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使用助词“的”时的表现,并从主观及客观的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