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命运共同体为纽带,搭建“政校企行”合作桥梁,促进“政校企行”命运紧密相连,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命运共同体互融共生,既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现实之举,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精准方略。文章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缘起入手,分析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并提出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大力开展新型人才职业培训;推进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内“双师型”教师双向流动的“旋转门”机制;为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政策支撑;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双元”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黄蘋  陈时见 《教育科学》2020,36(2):76-8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新的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由“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校企文化共同体”和“校企责任共同体”组成,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高形态,具有共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互补性等特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构筑义利统一的发展共识,需要构建情理交融的共生合作机制,需要共建开放包容的合作文化,需要落实互融共生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遇到了理论研究滞后、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法规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五大瓶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共同体”建设与实践为主线.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共同体理论研究;实施区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园-企-校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满足企业利益诉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以及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等措施,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通过“区校联盟”、“园-企-校联盟”、市长联系学校制度等灵活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职责。“校企共同体”模式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试验地”.为推动和引领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王娟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68-169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强调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但因校企之间缺乏建立一种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多流于形式。本文通过对“校企共同体”共因进行分析,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携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态,是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突破口。通过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校企共同体模式的经验总结,提出优化校企合作环境、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和建立校企运行机制等措施来保障校企共同体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不断深化,“双师”的内涵由侧重教师个体的“双师”能力与素质逐步转向为注重跨界融合的结构化“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校企共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具有共同体、专业化、结构化等特征。基于合作共建项目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一种创新。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原则,以高质量育人为共同愿景目标,依托共建项目组建结构化“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撑团队发展、完善运行体制保障团队建设质量、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提升团队发展质量等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完善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效解决教学团队存在的合作基础薄弱、“双师”结构不完善、产教融合资源欠缺、校企共同体尚不成熟等问题,广大职业院校应在实践中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团队互生共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向流动,形成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长范式。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因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分析"校企共同体"的涵义与特征,梳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探讨"校企共同体"在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保障机制,为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共同体"提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推动力度不够、缺乏利益机制等问题,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构建“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长效机制,是解决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政策引导支持,合作态度忽冷忽热等诸多问题,只有机制创新才能解决。职业学校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共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共促”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共育”机制、构建校企合作的“共享”机制、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激发合作双方的原动力,才能使校企合作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是我国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的高等教育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高等教育应重视“产教融合”。据此,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体运行机制的构建既是高等教育实践所需,也是政策所向。本文基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基础薄弱、前提准备不足、关系松散等问题,提出应注重合作“互利共赢”的前提和运行机制的构建,深挖合作利益来源,构建校内共同体,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利于服务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具有合作主体优势互补、合作目标互惠多赢、合作领域多元拓展、合作体制科学合理、合作机制灵活高效等特征。同时,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平台构建高职育人机制,能有效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航海教育的国际化已是必然趋势。学校与国际航运企业、行业协会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国际化校企共同体”合作办学模式,能有效促进航海教育的国际化。“共同体”的建立与运行为航海教育国际化带来诸多启示,如建立国际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建立国际校企间优质资源整合互补模式,建立校企共同体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推动人才培养过程的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同时还是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的最佳平台.文章分析了当前“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模式在思想认识、管理机制和运行制度上存在的不足,提出要通过校企共同体、产教共同体、学工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合作办学制度建设,来实现和确保校企深度融合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有多种主体的不同办学模式,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业已存在的趋势.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之校企共同体是企业、高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友嘉模式”实践了一种校企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形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办学形态的实践,探索其内在运行机理、影响因数及其运行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晓 《职教通讯》2022,(7):F0002-F0002
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其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由潘建华独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一书,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培养为研究主线,聚焦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实证检验、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等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总结当下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剖析成因并提出以下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措施:明确校企双方利益责任,创建校企共荣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对接、考核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构建校企融合共同体,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存在模式单一、目标模糊不清、资源互通机制缺失、组织结构松散等问题.对此,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从丰富产教合作模式、厘清校企合作育人目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