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威震华夏。在现代的疑古风气下,"威震华夏"的实情被低估,乃至于以为关羽仅是侥幸浪得虚名。这不仅悖离时人感受,况且方法、态度上也一知半解、误人视听。笔者从《资治通鉴》着手,以《三国志》等史料比对,逐渐勾勒出《资治通鉴》所忽略的史料,而更能趋近于"威震华夏"的全貌。可以说此一关羽形象不仅为低估其人者所未详,甚至也超越了崇敬关羽者的认知与想象。  相似文献   

2.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3.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简称《释文》)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考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特征之大貌,可烛照宋代语音特点。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6.
于光 《现代语文》2004,(4):15-15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用世家显德六年(959)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共294卷。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卷18《汉纪》10,元光五年条下载:“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业!’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这段记述包括有辕固被征为贤良之事以及辕固告诫同时被征的公孙弘的话,《资治通鉴》将其系于元光五年,误。  相似文献   

8.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贡献在于抉出了司马光秉承《春秋》著史的精神,尤其指出司马光是以《左传》为其编集史事、议论历史的主要依据。胡三省还注意到《资治通鉴》以“春秋笔法”隐藏着司马光的政治观点,并且把历史的事件和议论与北宋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初识经典《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内容涵盖了上下十六朝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全书卷帙浩繁、洋洋大观,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备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对其作过批注、点评的名士鸿儒也不胜枚举。《资治通鉴》在  相似文献   

10.
相比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文史界及后人似乎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作用,存在着估量不足的偏颇和缺憾.文章从传记文学史的角度推敲论述,试图给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一个恰当的学术定位.  相似文献   

11.
《唐书志传》是采用"按鉴演义"的方式编撰的,但它并非简单抄缀补辑史籍而成,实际上融入了编写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依《资治通鉴纲目》编年,摘录原文,同时通过剪裁史料,重新组织故事情节,并对史籍语言作润色、修饰,增强艺术感染力;在《资治通鉴纲目》叙事基础上,铺陈敷演,生发想象。以《唐书志传》为代表的这类"按鉴演义"历史小说借鉴、吸收史籍艺术营养,推动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于三国历史的叙述中,<资治通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为三国历史厘定了时间顺序和叙事框架,编织了三国历史的叙事脉络,确定了三国历史的叙事焦点,它直接提供了长篇叙述三国历史的叙事经验,对<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差异、地名差异、官职差异、人名差异、数量差异等几个方面。时间差异包括同年月不同日、同年不同月、年份差异;地名差异有形近字异、形近而讹、方位差异;官职与人名的差异既有司马光纠正正史者、难以判断者,也有《资治通鉴》失误者;数量差异则有形近而异、错漏衍文,也有难以判断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司马光改正不少正史错误,但确实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灭,有相当一部分差异至今已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了。因此,无论在引用正史资料,还是引用《资治通鉴》资料之时,都有必要加以仔细甄别,以防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的观点大致有四:一是《国史》说,二是《会要》说,三是《通考》说,四是多源说。此四种观点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各自又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其他证据。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6.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不光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见解深刻、思想独特的史论家。在朱熹之前,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一脉始终占据三国正统史观的主流,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完整系统的阐述自己的正统观念,这种局面才开始慢慢被打破,逐渐动摇甚至取代了魏正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来很多史学文学作品也受到影响而洋溢着尊刘抑曹倾向,如郝经的《续后汉书》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引历史事件的年份、卷次等与《通鉴》上下文、《史记》、《汉书》作比对研究,指出《通鉴》胡注注释史事年份、卷次的若干讹误,并对胡注的相关文献学价值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相当有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错、讹、衍、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