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而言,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美学价值及艺术特征的追求十分重要,英语文学作品有其特有的美感传达与翻译技巧,译者在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注重对原文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意境美感的理解与传达,文章将对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翻译特点及翻译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淑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92-93,101
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除了文学翻译标准和非文学翻译标准,本文从原文、译者、读者和委托人等方面探讨了多元翻译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4.
黄芳 《教师》2011,(10):122-122
一般性翻译,只要译文准确、通顺,大抵就说得过去了,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本文通过举例,谈谈如何在文学翻译中理解英语原文的字词,表达原文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具备更敏锐的审芙能力,译者和原文是一种更为活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结构入手,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认知过程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翻译难度相对较大。散文翻译需要译者尽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现出原文的审美价值。该文以《异国秋思》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看其是怎样再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应区别加以对待,而不应把文学翻译的标准套用到一切文体的翻译中. 我国的翻译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学倾向性",造成这种现象,有几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应重视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科技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文章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和各类翻译策略的特点,探讨翻译川端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提出翻译川端文学应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一思考。  相似文献   

12.
陆丽英 《文教资料》2008,(30):61-62
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在选择原文时具有主动性,在运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上以及在理解和表达原文上具有能动性.翻译过程是译者与原文的对话,并且这种对话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袁梓 《海外英语》2023,(22):56-58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以“形散而神不散”为主要特点,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在散文英译时,译者须格外注意原文的整体结构与传达的情感及意境。文章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选择梁实秋散文《清华八年》为翻译实践,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力求重现原文的韵味与风采,同时借此论证翻译美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于英文小说的翻译而言需要译者保持译文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就是说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持有公正严谨的态度,尽量使译文最大程度的接近原文。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翻译领域"文化转向"的热潮,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文学,翻译文学。但此时,在翻译中译者总会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持和原文的意思一致,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原文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尽最大可能的对原文进行合理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17.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7):49-50
好的译文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而且要在最大限度上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本文通过实例详解.指出应用文体翻译必须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采用适当的文体语言和翻译方法,以达到再现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译文的风格和可接受性两方面讨论文学翻译的等值问题,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可以适当变通,但要尽力保持原文的风格,要力求与原文等值;与原文等值的译文具有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