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适应能力差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直接影响初次涉世大学生的各项能力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针对社会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源头。为了给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小学必须有意识地制定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适应社会的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开展适应社会的实践教学、设计适应社会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适应社会的育人环境、实施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的评价,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文杰 《学子》2013,(5):162-16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有许多,本文重点从环境的因素来分析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和纷繁莫测的社会环境,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革愈加剧烈,社会对大学生适应其运行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对个体数据进行分析,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有关大学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座谈会,我认为在大学生毕业后再来谈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亡羊补牢”,最好的办法是在大学时期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且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这个环境。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实践少,接触面狭窄,大学生活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随之而来的问题就  相似文献   

6.
应届毕业生在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时会产生不适应感,觉得工作无处着手,因此大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成为大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都急需解决的难题.大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试图从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的新员工视角,对应届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使其尽快投入到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在校期间社会适应性培养和训练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初步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但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多角度的调查分析,文章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受到关注。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大学生社会责任密切相关,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构,大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大学生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曹清 《考试周刊》2009,(5):149-150
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以体育教学为载体,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4,(62):108-109
大学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途径,旨在为大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拓展训练的引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关系着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本文探讨了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以期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带来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现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从培养大学生生理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经受挫折的意志品质和拼博进取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功能。针对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阐述了大学体育教学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和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90后大学生毕业尽快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世纪初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初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长期性、潜在性和突变性等基本特征。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对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杨景  吴继霞 《文教资料》2008,(6):201-202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的认同程度和价值评判,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体制的一次挑战.本文分析了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弱势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8.
人格结构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特征和气质、性格、能力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特征等。“健全的人格就是在人格结构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人格。”大学生和教育者共同创造了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又作为一种文化环境,制约、影响和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大学生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良好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健全人格的特点之一。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中学生活,曾一度桎梏着学生们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入大学后,连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师、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角度,讨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改革问题,着力于探讨如何在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素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