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我们合写《罪与文学》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罪意识与文学的灵魂维度的考察,试图通过追问罪意识和文学的产系思考和检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所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观和忏悔意识很自然就被当成攻错中国儒家原善观和君子自省意识的"他山之石"。正因为这样,我们写了第五章"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儒家不讲罪意识,以性善论为主,虽然异流旁支如荀子也讲性恶,但这个恶,也不同犹太—基督教的"原恶",更没有上升到罪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正>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的哲学不但内涵丰富笃实,见解精湛渊深,而且风格浑厚严谨,气象恢宏博大。阐发传统儒家和谐思想,是张载哲学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贡献。张载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太和谓道"的宇宙和谐观张载《正蒙》以《太和》篇冠首。"太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太和"一词出于《周易·彖传》对乾卦功能的赞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相似文献   

4.
《尚书·洪范》突显出来的治道精神,可以看成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新生的周王朝在取得政权之后无疑亟需前朝的统治经验,殷商遗族箕子向武王陈述的"大法九章",就在于构建"无偏无颇""无有作恶"的王道政治秩序,以期达到"彝伦攸叙"的社会效果。通过爬疏"洪范九畴"中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中国伦理本位的发源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理性的长成,这对于深入理解儒家人文主义与王道政治理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子“民贵君轻”的论述,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开明”君主的口头禅。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孟子是儒家首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方言》的创作与扬雄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扬雄创作<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仁爱是贯穿儒家学说思想的主线,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系统的仁爱学说之后,仁爱观不断发生变化.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们的仁爱观既存在思想传承上的相通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政治统一是汉代公羊学的重要价值追求。汉代公羊学者把尊君集权看作政治统一的保障,通过儒家传统与天人哲学论证了尊君集权的合理性,并通过"祭祀"与"尊君卑臣"来具体落实。该思想是对孔、墨、荀、韩等诸多思想综合创新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发挥尊君集权、维护政治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反理学思想家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敢于挑战明代程朱官方经学的统治地位,要求人们摆脱理学框架的束缚,以童心破除儒家经典的权威;提出"六经皆史"的思想,反对神化经典,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站在童心说的立场,不受经典束缚,批判以程朱经说为代表的传统经学,反对以孔孟既定的"刊定死本"的说教,成为批判传统经说的思想启蒙者.  相似文献   

11.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是"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于庄子"因是"问题的探讨较多,如李巍从立场问题对于"因是"进行研究,认为"所谓'因是',即主张一切观点、言论皆为因循特定立场的产物.(李巍:《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更有学者从"因是"所包含之义进行分析.本文则将对"因是"进行一个层级的探索,试图通过这一探索,使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特色形成一种融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论语》中有许多关于言与行的记载,涉及内容广泛,大至兴国安邦,小到个人交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语言观,从中也可窥探儒家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它所反映的言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敏于行而讷于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观点是《论语》中最常见的关于言行关系的描述。《宪问》有:"子曰:‘邦有道,危言危  相似文献   

14.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以其特有的解构和思辨功夫沟通并调和儒道,在儒家圣人中注入道家自然的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诸如"以无为本"、"得意忘象"、"大音希声"的哲学命题后来被引申到美学领域,影响深远。本文尝试将王弼的玄学与美学思想做一番简要的剖析,借以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16.
"表象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声称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的精确表象,是一种去情境化和去局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论"找到了传统科学观不对称之症结,打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绝然区分的界限,进而实现了科学"社会研究的转向";"社会研究的再转向"则对社会研究本身进行了"反身性"、"对称性"等论题的责问,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对称性;"科学的文化研究"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对社会建构论的反思,力图使科学研究跳出社会建构论的传统.可以说,正是在这种连续地反思和批判中,科学知识观的范式从"一维"走向了"二维".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儒家的修身观、自省主张和行仁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以好学著名,他的"学"的思想对后世儒家的影响也非常大,《礼记·学记》《荀子·劝学》正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当然由于《论语》体例所限,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论"学"思想进行梳理。前人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都进行过相对详细的论述,我们仅对孔子"学"的选择思想进行论述。一、"学"内容的选择:君子之学在孔子"学"的思想中,对象选择非常重要。孔子认为"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相似文献   

20.
正当提及陈献章的心学思想时,不可忽略的是他体认心体的方法——"静坐"。他的"静坐"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洗心、静思的修养,达到自得之境的过程。这种方法主张以"静"为本,将外在形式上的静坐与思想上的去欲、反思相结合,以实现内在超越为目标。对陈献章"主静"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学者们多注重"主静"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整个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