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铁芳 《教书育人》2007,(12):69-69
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学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在那里,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凭借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本幽雅的日记,一个破损的笔记本,一本发黄的备课本,都成为学校人真实而丰富的心智生活的见证,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作为物的形式存在的学校成为活生生的学校人之生命活动的场域,使学校超越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丰富的文化生活的存在,成为走出校门的学子们眷顾的心灵依恋,也使得后来者们一走进学校之门,就是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文化场域,自由地呼吸学校历史文化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把自身同化于学校历史文化之中,使心灵受到全面的感染.这种潜移默化地熏染就成了个体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甚至它就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名师上讲台制度化 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只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清华大学素有名师执教的优良传统,90余年的办学历史上,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名家大师在校执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不懈努力。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大功能的大学定位,始终旗帜鲜明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将搞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教…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从1949年到2019年,共和国的日历翻过了整整70年。七十载风雨砥砺,七十载春华秋实。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回望70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坚守在他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守初心,教书育人,谱写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壮丽篇章。为献礼共和国70岁生日,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本刊特别推出"我和我的老师—致敬新中国教育70年"专题,邀请当代名师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颇深的教师的故事,展现恩师在为人、为师、为学上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品牌建设,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建设。它最原始、最本真的表象,应该是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文化浸润——学校品牌建设的DNA。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浸润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与发展的,由学校人、财、物、事等软硬件营造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学校生活氛围。它是一所学校一代又一代的校长、教师、学生,秉承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本着"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信诺和为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8,(15)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做好人的工作,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塑造一批又一批人,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的不竭源泉。把目标定位在人上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当前,有的  相似文献   

6.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职责使命,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建设高品质学校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江苏省淮阴中学结合116年办学实践,一方面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履行城市发展中的教育担当,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在"高素质、专业化"上下功夫,引导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履行教书育人使命,以实践的方式先行探索高品质高中的建设路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卓越教师。  相似文献   

7.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核心,是告诉社会这所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校训的作用是巨大的,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更是提出了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应以校训为核心进行延伸。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在沂蒙山区,那里生活着淳朴善良的沂蒙人。革命时代,沂蒙山区的“红嫂”们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伤员的生命。她们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呈现在舞台上,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惜的是,我们的目光被聚光灯强烈牵引,忽略了同样生活在这片大山里的另外一群人:她们是中国最后一批缠足女性,饱经风霜,  相似文献   

9.
<正>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文化,它包括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良好的学校文化,像风一样不可阻挡,它影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生活     
学校,到底是什么地方?爱学习的人会说是学校是一个学习知识考大学的地方,好玩的人会说学校是一个浪费时间又无聊的地方.我想他们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因为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融有师生情、同学情的集体,学校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有苦有乐的.  相似文献   

11.
将中山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教育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方式的一个创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山人的精神.学院通过四个相结合的途径.开展以"博爱"精神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地方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吸引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这本书的开篇说道:"一位真正出色的教师不仅使学生的学校经历变得更美好,而且还能使学生过上最幸福的生活。他们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占卜者——预测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给予学生实现理想的工具和信心。"优秀教师的魅力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以及学生周边的千千万万的人,这种影响力是超乎寻常的。如何做一名最优秀的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做一名学习型和智慧型的教师。学习型教  相似文献   

13.
教育基地,尤其是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我国有许多具有革命传统的热土,在这些热土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模,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孕育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等文化遗产,他们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高尚品德曾经激起了人民的敬仰、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未来一代青年人来说,不在于储备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多大和速度有多快.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南桥小学的前身游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建校100年之际——1904年,学校由传统的私塾式书院改为了新学的游学堂。在与奉贤区共同发展的200年间,南桥小学积淀了厚重的“圣道南行”“敬奉贤人”的化底蕴,承袭了“敦品重学”“德才见长”的办学宗旨。200年来,从这所知识殿堂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历来是社会学雷锋的重要基地.青少年学生是社会学雷锋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校内到校外,学雷锋做好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也就是要求把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必有成效.当前,学校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已具备较好的基础,特别是一批命名为"雷锋学校"、"雷锋班"的中小学校,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常态化的宝贵经验,对其他学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桥小学的前身文游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904年。建校100年之际——1904年;学校由传统的私塾式书院改为了新学的文游学堂。在与奉贤区共同发展的200年间;南桥小学积淀了厚重的“圣道南行”“敬奉贤人”的文化底蕴;承袭了“敦品重学”“德才见长”的办学宗旨。200年来;从这所知识殿堂里走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又批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8.
陈宏伟 《辽宁教育》2012,(18):62-64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批批否定,而是一代代传承。我常常想,我应该在我的任期内,为我的学校和老师们留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呢?歌星王菲说:"我希望大家忘记我,记住我的歌。"我想,当我离开一所学校的时候,我希望这里的人们忘记我,但我与大家共同努力所积淀下来的东西还在,那种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人,终究是需要文化来引领的。于是,便有了关于"格林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一、学校文化的理性思考学校文化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校长的教育愿景,其次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念,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呢?它主要来源于"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培养什么  相似文献   

19.
濮阳因"桑间濮上"而得名,这里不仅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还是华夏文明点燃火种的地方。结缨而死的子路长眠于此,无疑是在提醒后人,文明与信仰的传递、创生,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1994年,在子路遗冢旁边建立了子路小学。学校目前拥有40个教学班,2700余名学生,134名教职工。17年来,学校以"以爱滋养生命,用责任铸造成功"的办学理念为指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金桥中心小学创办于1904年,110年来,这所学校的一代又一代管理者和教师,始终牢记学校的社会责任,即使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全面内战的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依然秉承和发展"三修"的办学理念。一、"三修"理念的历史坚守及其时代特征(一)初创时期"三修"的基本内涵:"修德以清白做人""修艺以愉悦心灵""修身以奉献社会"上世纪初,以谢锡祉、谢源深父子为首的金桥地方乡绅,受到康梁"办新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乡创办"三修"小学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