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一定突破和创新,大众传媒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空间不断增大.同时,形成一套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科学机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近年来经过"2008年年初南方暴风雪""玉树地震紧急救援""日本大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报道的实践,在构建广播媒体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类公共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和媒体的应急报道都提出了挑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国内广播媒体发挥了广播"应急第一媒体"的功能。本文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08年以来的报道,从提升记者现场报道能力、强化编辑提炼编辑功力、多内容多层次立体化报道及阶段性报道点面结合等几个方面对优化广播报道文本进行了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认同和好评。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人民大都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机制是掌握新闻宣传主动权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2008年的突发自然灾害报道,对广播电视媒体应急机制构建进行了分析,提出评估机制、快反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等五大机制的设想,为广电媒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雪灾,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手足口病、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上尚不够成熟,虽然各家媒体都竭尽所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暴露了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薄弱和落后.  相似文献   

6.
王薇 《东南传播》2013,(7):120-122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如其来和不可预知,极易引发公众的信息饥渴,因此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成为媒体纷争的战场,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迅速扩大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并展示媒体的综合实力。然而,在资讯渠道五花八门、传播网络四通八达的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等自媒体,迅速进行信息传递。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开始,新媒体传播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就逐步产生着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原先曾经拥有直播利器的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呈现优势不复存在的尴尬局面。以"5.20"福州五一路楼房倒塌的报道为例,通过对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分析,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突发事件报道。  相似文献   

7.
对新闻媒体来说,2008年堪称突发事件报道年。谈突发事件报道,不能孤立地从媒体如何应对来谈,因为突发事件涉及政府、媒体与公众三方。虽然突发事件是媒体受专业本能指引而追逐的重点内容,更是出于媒体社会责任应该关注的热点,但处置突发事件的主体是政府,媒体只是共同应对的合力和途径之一,这就注定其新闻报道活动要受到政府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一、突发事件中地方媒体不应缺位在突发事件面前,地方媒体的缺位和失语,对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声誉无疑都是一种损害,也有悖于媒体的社会职责。特别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媒体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传媒政治还是新闻专业角度分析,"媒体失声"这种"不作为"都是不适时、不明智的。1.政治层面。"不报道"即是放弃话语权,坐失舆论引导良机。直接后果就是谣言四起乱局丛生。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视察时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广播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越来越多.无论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2年的“7·21北京暴雨”,广播媒体的直播报道都发挥了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直播报道的质量高低,主持人是表现者和决定者.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当对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有着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雪灾、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手足口病、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上尚不够成熟,虽然各家媒体都竭尽所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暴露了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薄弱和落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南方周末》2008年头版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话语文本分析,材料来自2008年45期共27篇报道①。文本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其次从多方面对样本报道进行文本解析,最后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责任担当的角度,讨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社会责任体现的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德国三大主流在线媒体,即《明镜》在线、《图片报》在线及《时代》在线作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其关于"昆明暴力事件"的报道时间、标题、信源及内容,分析德国在线媒体对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的反映、态度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全国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形成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一次灾难报道高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报道经验,形成报道规范,完善报道理念,有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观察和总结的地方. 灾难报道,既无先兆又无脉络,却是公众知情权、媒体报道能力、社会责任、政府信息公开等内容在媒体层面上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成熟度的表现.在芦山地震后,我国媒体展现了在专业性、人性化和公益讨论等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肖穗芳 《东南传播》2011,(3):120-122
突发事件的报道因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然而,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并在实践中慎重把握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分析媒体在2010年3月23"南平校园案件"报道入手,指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仅要控制报道的"量"与"度",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足于有利突发事件的解决、立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在总结政府、媒体和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呈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深度报道、注重区域报道、兼顾平衡报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博以其自身的方便快捷、多媒体性、互动性强、自媒体性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本文以"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分析普通网友、公众人物以及主流媒体通过新浪微博在该事件报道中体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就"微博式微"背景下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正面传播作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健康风险传播理论是国外媒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最重要的参考之一,中国媒体在健康风险传播中是否有可遵循的原则?本文选取了媒体在2008年奶粉事件报道中的一个"盲点"作为分析入口,期望对中国媒体的健康风险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媒体在2008年5月12目14时28分突发的汶川8.0级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让世界刮目相看。媒体开放、自由、客观的报道,不仅保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民间谣言、惊恐慌乱的现象。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因媒体的开放牢牢掌握了话语权,中国政府和媒体均赢得了国际声誉;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无隙可乘,难以妖魔化中国。详实地总结此次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方式;在伦理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良好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王玉梅 《新闻世界》2012,(11):148-149
在社会转型时期,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新闻媒体。国外民众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和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谈谈媒体应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