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数智时代数字资源的更新速度日渐加快,且数量呈几何级增长,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主动嵌入用户的学习、工作、科研、教学当中,为其提供精准的学科知识服务,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学科服务需求。文章详述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提出及内涵,分析了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特征,探讨了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框架,以期优化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数字资源评价与优选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数字资源优选与数字资源评价两者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数字资源购前评价与优选指标体系”和“数字资源购后评价优选指标体系”组成的“数字资源评价与优选指标体系模型”,以辅助图书馆作出选购或续订、停订的决策;并进一步对两个子体系中包含的三个分类指标的子指标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资源评价与优选的软件系统模型,以期实现数字资源选购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3.
周东  王炜  施芒 《图书馆论坛》2014,(3):113-118
文章在数字资源评价指标和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不同身份评价者这一研究对象,着重进行不同类型的评价者对于评价指标的可得性研究和评价权重设计,并以此构建面向对象的二维数字资源评价模型,设计在线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4.
“社会记忆”理论为人文和社会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领域,也对文化记忆机构(GLAMs)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字记忆”成为社会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了“数字人文”时代,包括“数智证据”在内的“多重证据法”成为人文研究的新范式。文章通过梳理“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和对人文研究、文化记忆机构的影响,透视“数字记忆”的理论开拓和实践创新,分析“多重证据法”在数智时代的新内涵和对文化记忆机构提出的新需求,试图定义何为“数智证据”以及文化记忆机构如何构建数智时代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来回应时代的呼唤,并进一步反思图书馆在其中的定位和责任。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突出“数智证据”作为数智时代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对人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贡献,并作出定义,同时构建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的技术框架,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算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记忆”为例,探索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从社会记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来看,单个、单种文化记忆机构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记忆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图书馆在作为“知识中介”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作为“记忆宫殿”的责任,而在借助数智技术将服务过程中的“交往记忆”固化为“文化记忆”方面,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图5。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测评其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判断依据,进而促进其数字学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方法/过程]参考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创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通过整理分析现有政策、文献和案例,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结果/结论]最终构建出包括7个一级指标及19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图书馆针对性地发展和改进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提供可依据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6.
数智融合时代背景下,5G、云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将赋能未来图书馆智能应用的变革,成为推进图书馆数智化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数智融合的概念分析入手,在探究建构图书馆智慧服务场景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基于数智融合技术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场景,设计构建了面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图...  相似文献   

7.
耿鹏  武海东 《兰台世界》2010,(12):69-70
本文从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特点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队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军队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资源服务钻石体系的基础上,文章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评价指标。为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利用拟熵权对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进行调整,并结合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研究发现,该评价指标体系既有效反映了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知识服务的发展水平。以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图书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评价符合现实状况,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指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特点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军队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为军队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现状及对数字资源统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在高校图书馆使用、选购数字资源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馆藏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国内外文献调研和河南省高校图书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数字馆藏评价指标体系,为数字馆藏评价提供一个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的价值开发有赖于数字人文理念支撑。以瑞安市国旗教育馆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开发为例,从数字人文视域分析该地域性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在资源整合、用户体验、记忆构建三方面的建设现状,指明其在资源检索、多主体交互、资源跨地域传播层面尚面临发展桎梏。将个例拓展至全局,提出促进标准数据体系构建、多元主体融合共建、红色记忆知识挖掘的红色记忆文献资源开发优化路径,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红色记忆、弘扬时代新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数字学术服务作为数字学术理念衍生的服务新形式及其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创新与变革提供了一条关键路径。文章在总结归纳数字学术服务及能力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字学术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能力成熟度模型理论,设定各项指标的能力成熟度级别判定标准,结合评分方法,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评估了三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文章构建的模型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提供科学的能力评价工具及发展标准框架,以期推进数字学术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支撑服务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数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工作的关键内容支撑平台,将数字图书馆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引入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中,将对促进数智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数字阅读效能等有重要意义。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模型(UTAUT model),提出高职院校用户数字图书馆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假设,并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假设实证验证。结果表明,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会影响与便利条件显著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数字图书馆使用意愿,其中,便利条件对学生使用移动阅读的意愿影响最大。建议高职院校图书馆从用户体验、资源建设、宣传推广等角度综合提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文首先描述了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且详细阐述了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图书馆电子资源质量评价模型的过程,包括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网络结构的确定和网络的检验。并通过实证进一步阐明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评价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需要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用户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LibQUAL+TM,构建包含数字资源、服务效果、馆员、移动设备及网络环境4个方面共16个指标的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西安交通大学移动图书馆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提出改进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各大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有声资源的背景下,基于阅读吸引力元素理论和LibQUAL+模型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有声资源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多数高校图书馆共有的数字有声资源平台,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对数字有声资源用户满意度展开调查分析,并借鉴马斯洛需求理论、Kano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依据各指标代表性题项满意度数值的高低,提出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江苏省高职高专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从资源、技术、服务、投入产出4个角度建立一套符合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图书馆特征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建立数字资源评价与优选指标模型。  相似文献   

19.
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用于数字资源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制定了数字资源评分表,以期为图书馆评价数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试用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图书馆试用数字资源进行科学选择、完善管理和基于比较方法的评价论证,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作出正确的订购决策,使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引进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更精准的信息资源,提升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