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宏权  李婷 《江苏教育》2023,(13):41-43
为了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2.0进程,通过新兴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从教育信息化的两大领域教学、教研出发,探索5G在教学和教研领域的支撑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间合作,构建5G条件下跨区域教学应用模式协同创新实践共同体。这一探索将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5G条件下全息技术开展跨区域名师教研”项目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联合南京师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专家领导小组,探索5G在教学教研领域的支撑场景,推动形成全息技术支撑下名师工作室跨区域教研新样态,解决了传统的远程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研手段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阐述大平台在学科教学教研中的实践与应用探索,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教学、智慧教研环境,实现智慧教学、异地同课、资源共享,实施智慧教研、网络研修、网上巡课,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科教研方式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领域也大力引进了信息化教学手段,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又让学生的学习获得高效能。中职教育应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充分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VCM博客网,鼓励教研员与教师建设教研与教学博客网,将网络运用到教研教学活动中,实现教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是我们推进区域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均措施之一。通过实施这一举措,广州市海珠区的教研教学工作强化了信息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教研教学工作效率。本文论述了广州市海珠区推进区域数字化校园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精准教研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愿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收集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以支持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行为优化与宏观教研精准决策的一种教研新形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西宁市教育信息化现状,统整区域联点提质项目,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智能精准教研活动,深入推进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各项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科研训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虚拟教研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化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硬件建设转向更复杂也更关键的软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新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教研机构是教学的指挥系统,各级教研机构(教研室)对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然而,现有教学研究观念的陈旧、教研手段的相对滞后以及大多数教师游离于信息化建设之外,已经成了教育信息化的瓶颈之一,往往造成教育信息化投资的盲目和低效! 各级教研组织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对现行教研室的信息化改造,创建一支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形态。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桥梁,其创新与变革是合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只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虚拟教研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方兴未艾,其本质内涵与内在逻辑机理有待挖掘,方能突破当前简单沿袭或模仿的实践模式而建构高校教研自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体系。经学理分析容易发现,大学教学学术,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是大学教研的完美境界,是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高校教研组织的新形态,其背后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的高教新教改、新形态和新质量的内在要求,其实践路向是研究驱动、技术赋能的高质量教学,具体包括:研究驱动循证教学、技术赋能高校新教改、数字测评打造质量文化、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数据智慧、成果导向增进社区粘性等五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教研:基于广州天河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了区域教研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研)的理论支点,提供了在区域教研平台(天河部落)上的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教研的一体化、系统积累、快速原型开发与逐步求精、技术实现及实践五个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战“疫”背景下,线上教学将教师的职业舞台推向“云”端这片更广阔的新天地,大规模“在线教学”“在线教研”是疫情的需要,也是一次严峻挑战。在线教学创新了教师教学方式,深度推动了教师们的再学习。在开展中职语文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1+N区域协同教研模式”发挥了其重大的区域学科引领、指导作用。教师们深度拥抱新技术,加强学习,互帮互助,攻克难关,共同提升,“1+N”区域协同教研模式为职业教育教研教学改革书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切实地支持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教育信息化领域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北京市朝阳区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各级领导、骨干教师坚定不移地对此进行探索、实践和反思,以期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区域联合教研有机整合,实现“l+l〉2”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贯彻教育部以及黑龙江省教育厅"停课不停学"的战略部署,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作为涵盖全省基础教育教研、科研、培训、质量评估监测(文中简称"评估")、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文中简称"信息化")等多种智库服务职能的院校,创新"教研培评"一体化线上教学指导服务模式,助力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家长怎么管、质量怎么评、教师怎么培、教师怎么研等关键问题。提出"推动省市教学平台建设、推动教与学模式变革、推动教与学资源开发、推动教与学评价创新和推动混合式教研应用"等未来工作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VCM博客网,鼓励教研员与教师建设教研与教学博客网,将网络运用到教研教学活动中,实现教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是我们推进区域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措施之一.通过实施这一举措,广州市海珠区的教研教学工作强化了信息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教研教学工作效率.本文论述了广州市海珠区推进区域数字化校园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而具有滞后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基于目的性、广泛性、实效性基础上的现代实践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倡导网络模式、课题模式及创新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继续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宁夏教育》2006,(12):11-12
校园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网络教研不是网站与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对教研的全面服务和深刻改造。当前,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纷纷建立校园网,许多教师都尝试网络教研,但是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这是个新生事物,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了建成优质教育资源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等发展目标.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广州市越秀区教育信息化从"高原"迈向"高峰"存在的问题: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更高水平发展、资源建设如何高效匹配应用需求、教学应用如何兼顾普惠优质.广州市越秀区一直注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实施一核两翼,构建了具有"高-精-新"特点的一核两翼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构建了具备个性化资源供给、精准化教学分析、网络空间高效应用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应用格局;构建了兼顾普惠优质的"1+N"智慧教学新模式,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其他区域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馨阳 《教学随笔》2016,(6):125-126
随着时代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铺天盖地的提出,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场新的革命席卷着中国教育事业.微课作为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型的全新模式,有效地加以利用,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铺天盖地的提出,中国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场新的革命席卷着中国教育事业。微课作为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型的全新模式,有效地加以利用,充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将厦门市定为全国计算机实验区和实施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试点城市,以信息化推动教研工作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拓展中学地理教研新局面的一次重要机遇和创新。一、市级中学地理教研信息化与网络教研的基本内容厦门市中学地理教研网站内容,集中地体现了市一级中学教研部门的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的三大职能,设立有地理教研工作、高中地理教学、初中地理教学、地理考试论坛、地理知识园地、地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