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在初读中感知,消化字、词,掌握文章脉络和内容,在精读品味中理解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在咀嚼感悟中滋养自身品格。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感悟和品味。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些表述,集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是一个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个体感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感悟教学应是理想语文课堂的应然选择.感悟教学是指在教学场域内,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积极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促使学生通过感悟和体验来获取语文知识与间接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一种整体性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学生感悟学习的措施:涵泳品味,以读促悟;创设情境,激发感悟;联想想象,深化感悟;鉴赏点评,升华感悟.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归根结底在于读.品味诵读才是根本。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语文素质。读是源,是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在阅读中,引领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再通过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进一步加强情感的体验、升华。  相似文献   

6.
汤敏 《考试周刊》2014,(43):56-56
新课改突出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基础知识的习得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和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在情感的共鸣中品尝语文滋味,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情感流淌的学科,而体悟情感需要慢慢品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倾心感悟,把握文本细节,从而真正体会文本的精彩,达到内化学生素养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但当下的语言品味,大都只是浮光掠影,缺少对语言的品读、细思、揣摩。语文课的语言品味应该开掘语言价值,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情。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中,无沦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文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学松 《教师》2010,(30):83-83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打开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本文就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语言进行品味欣赏,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不仅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多彩的语言,要抓住这个“纲”不放。  相似文献   

13.
江如香 《考试周刊》2014,(90):41-41
具有浓厚语文味的课堂应扎根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或体验文字情感内涵,或品味关键词语,或抓住细节处深入感悟,或从文章思路着手等,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林素云 《小学语文》2010,(11):28-29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有效手段。朗读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教师正确指导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指导朗读、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现实的信息社会中,要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阅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当然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打开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本文就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目标,情感教育应贯彻语文教学始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启迪、培养、完善学生情感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就决定了其更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进行初探并提出实施"熏陶感染"式教学策略的建议,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合理地想象补白、换位体验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小军 《广西教育》2012,(21):75+77-75,77
语文味,即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热爱、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通过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把握课文内容的情感脉搏,通过对文本中语言的感悟、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利用课文所激发出的学生的思想情感,适时进行作文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教师一要修养情感,感染学生;二要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三要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不断地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揣摩、感悟中形成。因此,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语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帮助学生找到和找准需要品味、值得推敲的语言也就成为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