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体阅读思考】一、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阅读本文,应怎样领会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的主要特征? 二、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和感人细节,把徐恩来这个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充分表现主题。三、作者在描述人物和事件的时侯,怎样做到“点面结合”,“点“是什么?“面”是什么? 四、研究本文的结构:线索和写作顺序。五、从这篇作品看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它表现在哪里? 六、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阅读入门指津】报告文学既不是新闻,也不是短篇小说.它是用文学手段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导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新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作家,刘宾雁的创作不算多。左倾错误,特别(?)年浩动,褫夺了他最好的年华;但仅从他的《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中的作品看,又仍然可看出刘宾雁是一个成熟的已经有着鲜明的个性的作家。人们之所以爱读他的作品,特别是近作《人妖之间》所引起的轰动,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在《川行随想》这篇散记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海通和尚的业绩后说:“我们现在从事的四个现代化事业,比起建造一尊石佛不知要伟大多少千万倍。类似“郡吏”那种  相似文献   

3.
线索例说     
什么叫线索?线索是贯穿于记叙性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散文、报告文学、通讯、回忆录等)前后的脉络。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中国青年报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各级各类干部群众寻药运药抢救中毒民工生命的动人故事”,江耀辉的回忆录《红军鞋》中的“那双‘量天尺’”。这些贯穿于作品始终的脉络,象一根根红线串着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构成一篇篇习习生辉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刘宾雁同志的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人们极其热烈欢迎这篇作品的时候,也出现了关于它和它的作者的一些离奇的传闻和谣言。为此,《鸭绿江》一九八○年第十一期刊登了刘宾雁同志九月十三日给岳凌超同志的复信,谈了自己和《人妖之间》的情况。刘宾雁同志在复信中说:“谣言,已经有了九个月的历史了,本来决定不予理会的。最近,国外也传起谣来。看来必须说明真相,以正视听了,因为影响所及,已超出我本人。……年初以来,从黑龙江到四川,从广州到新疆,传说我受  相似文献   

5.
<正> 不知什么缘故,报告文学作家和理论家迄今为止,都很少去探讨和论述报告文学中的报告艺术。这是一个谜。笔者猜测:是否人们存在这样的偏见,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是“阳春白雪”,而“报告”是鼓簧弄舌的“下里巴人”,没什么可谈,或不值一谈呢?所以,  相似文献   

6.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两大显著特点是“报告性”和“文学性”。“报告性”是作品的新闻性和涵盖性及渗透度。报告文学之所以有生命力 ,是因为它具有及时反映现实和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渗透力。报告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够有自己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在于所创作的是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二月十三日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宾雁在宁波应市文联的邀请,与宁波市文学界人士举行座谈。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情况,他说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简而言之是创作自由和民主选举。刘宾雁说,胡启立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四届作协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是了不起的。党中央号召全社会要坚决保证作家的创作自由,召来了文学的春天。创作自由关系到文学的生死存亡,作家用中国当代文学艰难曲折的历程生动地证明没有创作自由就没有文学。他说,解放后“自由”两字几乎从我们  相似文献   

9.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不管人们把报告文学的诞生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还是确定为本世纪20年代,总之,很久时间以来一直未能解决什么是“报告文学”的定义问题,直到1963年,在北京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还曾提出了这个问题:“什么是报告文学?许多人说,历来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这是一个怪圈,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知道得最少.  相似文献   

11.
一李继伦同志是辽宁省一位很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在文学的天地里,他那勇于求索、不断攀登的精神是出了名的。他有理论、有实践,就报告文学而言,他所发表的作为他的报告文学创作观和方法论的《报告文学随想》就很有见地,提出了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他很重视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战斗性、真实性,艺术性,认为“以真服人,以真感人,以真取胜”,才能使读者读了作品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他强调:“一篇作品,应该具有人体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写得美的作品,才有引人的魅力,才有永久的价值。”我认为,这些主张、看法,在他以往出版的多部报告文学专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一月,《时代的报告》创刊号重新发表了茅盾同志四十年前的文体论《关于报告文学》(原载一九三七年二月《中流》一卷十一期)。在这篇论文里,茅盾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常说报告文学是“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和茅盾同志这篇文章的启发分不开的。茅盾同志并且指出:“我读过若干‘来路货’的报告文学,觉得他们的形式范围颇为宽阔;长至十万字左右,简直跟‘小说’同  相似文献   

13.
钟斌  张嘉星 《福建教育》2023,(15):46-48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体裁的特殊性决定了报告文学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报告文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文本的选文,除了要考虑作品的经典性之外,还必须注重教学文本的适切性。报告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荒芜”的现状,需要语文教师选择更为适切的文本作为报告文学教学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编辑部收到读者来信,询问通讯和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別?为什么同一篇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有时收入“通讯集”。有时又收编进“报告文学集”?谨对此答复如下。“通讯”是比消息详尽、生动而又带有分析和评论性的新闻文体。通讯(或叫通信)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例如1920年周恩来在法、德勤工俭学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是伴随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而没有停止过,但人们往往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相对程度①,故而使得许多有关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之后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报告文学真实性理论的迷们,首先来自对真实性内涵的正确理解程度。我国颇具权威的《辞海》对真实性的解释是:真实性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只有当“作家、艺…  相似文献   

19.
论报告文学议论增多之原因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发轫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继之出现了黄宗英、柯岩、理由、程树榛、陈祖芬、孟晓云、肖复兴、钱钢、霍达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报告文学铺天盖地而来,这在中国写作史上是很独特的。也许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改革大潮的推涌,是作家使命感的催产。报告文学的势头很猛,它正以不可逆料的发展呈现在人们面前。报告文学从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发展为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综合式报告文学。遍览这些报告文学,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报告文学中的议论成分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究竟要不要暴露?应当怎样对待歌颂与暴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很现实的问题.前些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把暴露了一点社会主义时期不健康的东西,写了一些落后人物、转变人物的作品,统统斥之为“暴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丑化社会主义新人”,这显然违背了生活本身的辩证逻辑.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大量无可辨驳的事实,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确有许多光明的、诱人的、令人神往的东西,又有令人不愉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