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化学新课程为探究实验的"二次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所谓"二次开发"就是在文本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思路,总结新经验。一、萌动探究盐类水解之谜在一次复习课上,学生再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48页和49页)【实验10-1】中,提出将紫色石蕊溶液分别滴加到食醋、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模拟钢铁吸氧腐蚀实验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电极处产生的Fe2+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采用类比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解释的方法,用铁粉、铁丝和铁钉分别进行实验以探究铁能否直接与铁氰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溶液能与铁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生成的Fe2+再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电极处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正确实验方案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第32页上以FeCl_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实验来证明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说明许多反应是可逆反应。但是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提出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学生容易提出质疑,教师若不能有效地解答,将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本人通过实验对此反应进行探究,找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希望能为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军 《化学教与学》2012,(10):95-95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第193页)中,提出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相似文献   

6.
1总述Na_2S溶液和FeCl_3溶液的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将Na_2S溶液滴加到FeCl_3溶液中和将FeCl_3溶液滴加到Na_2S溶液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的.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希望能对这一反应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12页图8—14,Cu与AgNO3溶液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到:浸在溶液中下部分的固体,呈银白色,而上部分固体表面呈黑色.笔者曾做过多次试验,均出现此现象.众所周知,银的颜色呈银白色,若置换出来的是纯银,应该始终观察到的是银白色的附着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黑银”现象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杨明 《化学教与学》2010,(10):50-51,26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以生活常识的探讨来引入(发现问题)。使课堂处于一种轻松但又能引人思考的气氛中。学生思考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如自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与"怎么加"和"加多少"有关,但初学者往往对此很疑惑,那么在教学中该实验就有了探究的必要。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开始时并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不易接受该反应事实。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并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一、两次教学,效果迥异《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六课,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在本课的学习中,孩子们要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认识到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I第43页《电解质》一节中,为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实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方形透明塑料盒内加入0.01mol·L-1氢氧化钡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插入两个电极,连接电源和电流表,用滴管向反应容器内滴加0.2mol·L-1稀硫酸溶液,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表读数。此实验想要达到的实  相似文献   

13.
为了澄清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误解,阐述了浓硫酸吸水性的含义及浓硫酸吸水的方式.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分别探析了浓硫酸与饱和氯化钠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结果表明:浓硫酸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能生成Na2SO4·10H2O沉淀;浓硫酸与饱和硫酸铜溶液相互作用会生成少量的CuSO4·5H2O晶体;否定了浓硫酸加入饱和盐溶液后具有吸水性的观点.此探究可作为选择中学化学探究性教学素材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刚刚下了化学课,小明取出一瓶矿泉水就喝了起来.同座小刚看着他喝水的动作,联想到课堂上所学的溶液知识,突然问到:"你觉得这瓶矿泉水属于溶液吗?"这一问引起了邻桌的小强的注意,他说:"矿泉水如此洁净透明,又没有任何味道,应该不属于溶液吧."而小明看着手中的矿泉水沉思了一阵后却说:"这可不一定,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溶液可不能用是否透明和有无味道来判断的呀,一种物质只要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就应该属于溶液."后来,小刚说:"我们何不通过实验来判断它."  相似文献   

15.
笔者的调查发现,义务教育九年级初中化学上册91面讲质量守恒定律选用铁钉跟CuSO_4溶液反应的实验,普遍把下列的两个问题搞错了。第一,以为教材图示(91面右图)溶液的颜色(浅绿)是FeSO_4溶液的颜色;第二,以为CuSO_4溶液的浓度越高越好,许多教师多年用饱和CuSO_4溶液与铁钉反应,导致CuSO_4溶液的颜色变化不明显,实验效果很差,完全可以认为是实验失败了。问题搞错的原因(包括教材的编著者)是对这个实验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实验尚有不少的盲目性长期困扰  相似文献   

16.
正计算题中的表格主要是记录同一个反应的多组实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解答有关问题。解答表格类计算题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涉及题型1.反应中的固体为纯净物:①加热固体,记录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②固体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量关系;③溶液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或沉淀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缺乏明确的浓度条件,对重铬酸钾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与乙醇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一般演示实验,可选取90%的硫酸和2%的重铬酸钾溶液,以体积比为1:1配比所得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实验效果最为明显,更适合学生观察探究。  相似文献   

18.
1 由CuSO4制CuO的学生实验中加热蓝色沉淀物没变黑而变为浅蓝 高一化学第一个学生实验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虽然是介绍固体物称量、研磨、溶解、蒸发、过滤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但其中包含有两个化学反应:CuSO4溶液与NaOH溶液的复分解反应和Cu(OH)2在水中受热的分解反应.  相似文献   

19.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理论上是一个简单的置换反应,而在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异常现象,并且氯化铜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现象也不同。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探究了实验中出现的红色物质、白色沉淀、气体的主要成分以及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从中说明了铝与氯化铜反应实验异常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文献中"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原理探究"实验装置改进的四个主要部分:滴加装置、反应装置、产物检验装置和定量分析装置进行梳理,发现单一的、缺乏整体思考的改进往往是有缺陷的.本实验再次进行改进,借鉴前人实验创新的优势部分,从整体出发作多元化思考,并添加一定的新元素,设计出更安全、更合理、更便捷的新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