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实践哲学在古代表现为伦理学,在现代表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在问题意识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罗尔斯和拉莫的观点,实践哲学从伦理问题转向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
为教师德性选择伦理的“终结”,即理想的德性或善的标准,一直是道德哲学孜孜求索的重要例题。有多少哲学大师和教育家不惜为此耗尽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学识而寻找最终解答。然而,在教师德性的思考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哲学的批判精神,用生活化的伦理态度代替道德哲学的思辨,最终以“无私”和“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善良道德赢得了最后的裁决,成为教师德性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基点。于是,教师德性观逐渐指向于一种“圣洁化”的道德理想,在教育实践的推演下,圣洁道德成为教师道德立法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3.
伦理感、道德感与“实践道德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精神有“理论道德精神”与“实践道德精神”两个结构和两种形态。前者是道德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即“知”的结构;后者是意志和冲动,即“行”的结构。在广义上,作为“行为一般”的意志有客观意志(狭义的意志)和主观意志(情感)之分。中华民族精神及其传统以“理性 情感”为精神结构,以情感为“实践道德精神”的精神哲学基础。据此,伦理感与道德感就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及其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伦理感”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感、实体感、精神感为基本规定,道德感以得道感、敬重情感、义务感为基本规定。现代道德教育哲学应当由对“理论道德精神”的偏执,转向对“实践道德精神”的深切关注,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哲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切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在尼采哲学中,道德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尼采的道德哲学是以“一切价值重估”为出发点,并以对“道德的重估”为重点的。本文主要从尼采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切入来阐发尼采的道德思想,并对他的道德哲学进行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从词源词意和学理上说,道德相对法律而言具有先在性,法理性和引导性,在这里道德对法律而言,是一种理想,应当的评判和引导,是一种原则的设计,而非制度的操作,规范的实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伦理主体和伦理价值来源的转变,体现在婚姻家庭领域,要求张扬起一种对个人权益尊重的人精神,张扬起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人类普遍明精神,构建起一种经过分化的,公私边际有恰当界域的自治,理性,宽容的婚姻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沉思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学风。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而对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现实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道德教育观,并在对其评价中从新的角度对现代的德育工作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7,(4):77-81
时空体是巴赫金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理想方式,它不单是一个文学概念,在历史的脉络中,时空体承载着巴赫金对人的精神的探索,潜藏着巴赫金对于个体生命的哲学思考。道德哲学被巴赫金称为"第一哲学",是一种把存在作为唯一的事件,将人作为唯一的研究中心且重视个体精神成长和道德个性彰显的哲学。于时空体与道德哲学的交汇中渗透着巴赫金整体性的世界观、参与性的思维方式和对积极对话的生命活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道德学:即“道德科学”。一般说来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学不同于伦理学。学术史曾分科学为三大类:一般哲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一般哲学包括数理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属于文化哲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人的科学和文化科学,道德学属于人的科学。由此,道德哲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一般科学,道德学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具体学科。 道德体系:是道德理论、原则、规范、和范畴的总和。表现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和明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引入社会世界的概念,对宗教的有效性基础已被动摇的道德传统进行合理重建。他接受了普遍语用学理论,对道德共识原则进行了论证,由此形成的商谈伦理学具备康德道德哲学的理论特征。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以康德道德哲学作为理论背景并加以超越,开创了一条重建现代性道德哲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樊浩 《中国德育》2006,1(5):7-12
在现代性文明中,无论是道德哲学还是道德教育,都过度冷落甚至消解了“冲动形态的伦理”,由此导致伦理精神无的放矢。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融“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于一体的、由“认知形态的伦理”走向“冲动形态的伦理”的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体系。对伦理精神形态的健全、伦理冲动的民族形态的把握、伦理精神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是建立道德教育的合理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学术条件。  相似文献   

14.
德里克·博克是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认为大学在树立学生道德意识的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运用他们的特殊地位来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加强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to educ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Where moral philosophers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utilitarian and deontological reasoning, they often consider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benefits or costs for the majority. I argue that the debate is predicated on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minority and majority which is best overcome by a return to virtue ethics. In exploring this ethical debate, I draw on a case study from Australia of a student excluded from mainstream education on the basis that inclusion will not serve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My intention here is not to offer practical guidance in the complex day-to-day deliberations of educators dealing with issues of inclusion, but to elabor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thinking about inclusion. It is hoped that an appreciation of the deeper basis of ethical reasoning will itself lead to a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exploring the ethical groun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 will argue that any dichotomy between the utilitarian happiness of the many and the deontological commitment to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is based on a misconception of human identity. The false choice between the many and the one rests up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rality is fundamentally about restricting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favour of the good of the majority, that there exists a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what is good for the individual and what is good for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will lead me to argue that we need to reinterpret human identity as constituted by its social relations and that this reorientation is best achieved by reference to virtue ethics.  相似文献   

16.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structure of studies of moral education is basically interdisciplinary; it includes moral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structure of studies of moral educational from the vantage point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mong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article mainly utilizes the perspectives of Lakatos’s research program.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moral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Finally,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 new trends emerging from natural sciences that seem to be challenging to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examined using the vantage point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哲学视为伦理道德哲学,源于古人的道德直觉或道德体验。这是由于脱离经学史研究,孤立地分析一些哲学概念和命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本文以宋明道学为例,论证其形上学和本体论是 通过对《周易》经传的阐发建立起来的,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传统,不是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更不能将其归之于心体验的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