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和扩大了侵略战争。出于其共同利益需要,他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他们吹嘘法西斯同盟坚固如钢铁、团结如一人,然而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先后发生了1933——1938年2月德国对中日战争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6月日本对欧战的中立;1939年9月—1940年3月意大利对德波战争的中立;1941年6月——1945年8月日本对苏德战争的中立。如何看待德、意、日的四次中立是研究二战时期德意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尹鸿 《历史学习》2005,(3):15-16
1939年3月,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佛朗哥建立了独裁政权。4月7日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二战爆发后佛朗哥政治上亲近德、意,但拒绝对德国承担军事和外交义务。佛朗哥为什么拒绝参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经济无力也不愿卷入一场新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贫困使这座荒凉的半岛毫无生气。摆在西班牙政府面前的是怎样使精血已枯的人民摆脱另一场战争,恢复发展经济。二、没有把握胜利因此不敢参战佛朗哥认为美英这两个帝国有可能联合作战,并将英伦三岛作为反攻欧洲的跳板,从而打赢这场战争。1940年8月,随着不列颠之战的…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检视国内外学术界观点,共有以下五种说法:(一)三九说,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与此相近的还有以1939年9月8日为起点的。(二)三五——三七说,认为在西方开始于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和1936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东方开始于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侵占北京、上海。(三)三七说,认为“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  相似文献   

4.
在半个世纪以前,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空前的世界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从1939年爆发到1945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6年之久,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世界人口4/5的20亿人口卷入了这场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战争,战火燃及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约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和广阔的海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后的今天,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二十年了.反法西斯战争,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主力军的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同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之间的一场大搏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胜利,德、意、日法西斯遭到彻底失败.在意大利法西斯垮台以后,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和九月二日,德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6.
“奇怪战争”、“假战争”或“静坐战”系人们对1939年9月至1940年4、5月问英法对德战争的讥称.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英法旋即对德宣战.然而,在欧洲,“二战”的帷幕拉开之后,并没有上演军事上尖锐对抗的活剧.相反,交战双方按兵不动,英法陆军退缩在马其诺防线,而德军则聚集在齐格菲防线上,僵持局面达半年之久,从而使欧洲战场出现了似乎令人困惑不解的“静坐”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德平进攻波兰开始,到1940年6月22日法国沦亡,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纳粹德国在欧洲发动了疯狂的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把英国的势力赶出了欧洲大陆,1940年6月Ic日意大利参战后,德、意还人侵巴尔干半岛,染指北非。欧洲战局的这种剧变迫使英国摒弃了原有的对德政策,重新调整其对外战略。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宣告了欧洲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下台。丘吉尔出任首则,组成了联合政府。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向全体…  相似文献   

8.
对于俾斯麦在1864—1871年先后组织和发动的“三次战争”: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和德法战争,不应贬之为“王朝战争”。总的来说,俾斯麦“三次战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民族解放的、革命的战争,对德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代,使全球的和平与安全又一次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斗争中,德日意国家内部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法西斯反战斗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客观历史条件,德日意人民的反法西斯反战斗争与民主国家人民的斗争相比,具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探讨第  相似文献   

10.
1931年.西班牙君主制被推翻,西班牙共和国诞生。1936年.包括共产党在内的中左派力量组成人民阵线.在西班牙大选中获胜并成立共和政府。同年,右翼分子发动武装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在加那利群岛任总督的佛朗哥被叛军推选为大元帅。为了争取法西斯国家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佛朗哥先后与德、意签定秘密协定.得到大批武器和法西斯军队的援助。经过两年多的内战。佛朗哥领导的叛军于1939年3月攻占马德里。内战结束。佛朗哥从此成为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的大独裁者。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四十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全面爆发,到1945年德、日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历时六年。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的十七亿人口,即占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被拖入战争的漩涡。经过艰难困苦的斗争,世界人民终于在血的洗礼中获得了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巨大,矛盾错综,情况复杂的战争。深入研究二次大战史,总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科学意义,而且也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幕尼黑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国际局势并未因此缓和,相反地,从1939年开始,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当时欧洲存在着三种力量:正在策划和发动大战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社会主义苏联。围绕这三种力量的角逐,出现了纵横捭阖、扑朔迷离的三角双边外交谈判,即英法与苏联的莫斯科谈判,英德秘密谈判和苏德谈判的复杂局面。这种三角双边关系构成了二战前夕国际关系的基本纽结。科学地分析三角双边外交谈判,正确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姜培茂二战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瓜分世界、称霸世界发动的全球性战争。1939年9月1日凌晨,纳粹德国出动53个师的兵力和2000多架飞机、2000多辆坦克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  相似文献   

14.
1931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德、意、日法西斯先后发动和扩大了对外侵略战争.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它们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一系列盟约,结成了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从表面上看,轴心国为了共同目的联合起来,但实质上纵观二战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为了攫取各自的利益,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通过考察轴心国联合的过程,揭示轴心国内部的矛盾,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5.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16.
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成了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索赔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的准备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为了清算日军侵华战争罪行,以待战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制定了《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调查须知》,并通令各机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着手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害.1943年开罗会议后,对日作战各盟国都将战后对日索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铭等人参照苏联对德索赔办法,草拟了《战后对日媾和条件纲  相似文献   

17.
1 8 5 3-1 85 6年的克里木战争 ,是导致欧洲格局变化的重大事件。法国通过克里木战争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欧陆优势的实质 ,是奥地利的削弱和俄国的暂时屈服 ,法国欧陆优势的结果是德国和意大利的先后统一 ,而独立统一的德、意两大国的出现 ,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格局 ,促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阶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充满矛盾和斗争。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30年代,帝国主义两股最主要的潮流:一是法西斯主义:德、日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二是绥靖主义,力图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英、美、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嚣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处于暂时的有利地位,很快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1941年,德国侵入苏联,日本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很早就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苏联、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步  相似文献   

19.
哈里·杜鲁门(1884—1972年)是美国民主党右翼政治活动家,1945年4月到1953年1月担任美国第三十三届总统。在他担任两届总统期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和十分动荡、紧张的年代,战后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崩溃,英、法、西欧各国受到削弱,美国充当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杜鲁门为了维护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对内压制人民,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叫嚷创立“美国世纪”。到五十年代初期,在侵朝战争失败、国内外舆论一片谴责声中,美国统治集团决  相似文献   

20.
六、走向大战的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年——1945年秋)走向新的大战和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国际关系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个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矛盾;德、意、日制造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活动,是这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其主要方面就转为世界反法西斯了。1.经济大危机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