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朝晖 《青年记者》2017,(18):47-48
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控制,即传媒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话语管理和调控,它直接影响着政府灾情处置和危机管理的效果.①梳理与回顾1949年以来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媒灾难性报道先后经历了从“比较谨慎”到“逐步宽松”再到“制度规范”的话语控制演变.  相似文献   

2.
彭剑 《新闻战线》2012,(2):89-91
社会管理创新报道是传媒领域里新的时代课题。2011年2月,我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班开展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专题的研讨,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由此,社会管理创新开始"高调"进入公众话语和传媒视野,社会管理创新报道,也在传媒上不断涌现、展露身影,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颖璐  王凯 《新闻传播》2013,(2):159-16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传媒预警功能被人们逐渐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强化传媒预警功能、建立完善的传媒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体系迫在眉睫,但是传媒的预警功能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媒体对"7·21"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为例,分析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模式及其预警功能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强化媒体预警功能的着力点,以促进传媒预警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传媒如何报道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社会(或时代)新闻政策的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我国的传媒长期以来报喜不报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大事故一概不报,或者把事故当作英雄事迹来报,造成了人们对于传媒职能认识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应该如何对待诸如地震。失火、车祸、沉船等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呢?对此,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过去,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要么回避不报道,要么拖拖拉拉,时过境迁才刊播。其结果,造成不少受众去接受西方新闻传媒的报道,使不少国内新闻出口转内销,从而产生了西方传媒由新闻而在思想上对我国受众形成巨大冲击的堪忧现象。现在,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对策是迅速而低调。这种低调的具体表现是,在及时报道的同时,新闻传媒对灾难性新闻一般不予以重要的版位,比如不入电视、广播的前三条,不上报纸的头版。以我…  相似文献   

6.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7.
刘雅 《新闻采编》2012,(3):11-13
新闻传媒在报道客观事实的时候,一定会在"人文"层面影响其受众。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灾难性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当前新闻报道中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历史的考察,把我国大众传媒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概括为"抗灾动员"、"如实报道"、"如实报道"和"动员"结合,以及所谓"议程设置"、"危机传播"等理念和做法.从内在逻辑看,都是站在政府立场来劝服、控制和管理.本文从当前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认为传媒应对其固有作法加以反思,把重点从"事件"报道转到"过程",要从对事件意义的解释中赢得主导权,要从单纯以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兼顾.  相似文献   

9.
试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郎爽 《现代传播》2003,(4):31-33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媒体的报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不仅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且也关注起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的角度与方法.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是一个令人诧异的话题,却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愉悦"不同,它更为深刻,更能突出人性的光辉.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也是对生命力的追求.本文以近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灾难新闻为例,提炼出灾难性新闻的美学要素,希望用这种美学的方法来为灾难性新闻报道提供可借鉴的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10.
传媒从业人员是典型的中产阶层,作为"文化媒介人",他们是传媒实践的主体,会对传媒的体制变化、产业经营、内容生产、话语表述、风格塑造等有着具体而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柏铨 《新闻界》2006,(1):9-11,8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一文,以政府、新闻传媒、公众围绕信息公开传播形成的特定关系为切入点,对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并对灾难性事件中如何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新闻传媒为轴心的信息发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灾难性事件中信息发布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凡遇重大突发灾害性事件,传媒充分介入在我国已渐成常态,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干预方式之一。举国悲痛、世界震惊的"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境外传媒均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国内传媒也以此事件为拐点,突破了传统报道的框架和思路,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探寻新的报道形态,对这一重大灾害性事件进行了深度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曾经是传媒塑造公信力和相互竞争的"杀手锏",但自从进入以互联网崛起为标志的后传媒时代,传统媒体调查性报道开始难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4.
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的格局之下,以及现代人们对于新闻报道要具有更加深刻性和思考性的要求下,深度报道不仅仅成为了传统媒体——报纸体现其格调和品质的有力武器,也逐渐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阶梯之一。然而,在这个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报道背景之下,灾难性报道以其最大特点"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会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因此,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准确有效工作,成为了新闻媒体不能逃避的话题。本文首先是对国内灾难性报道的现状进行粗略研究,力图能把我国主流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其次是以《南方周末》为例选取两至三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媒体具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来用事实说话;接着是通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概括说明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趋势;最后是引申出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展望,寻求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生机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应该如何对待诸如地震、失火、车祸、沉船等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呢?对此,我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过去,我们对灾难性新闻事件要么回避不报道,要么拖拖拉拉,时过境迁才刊播.其结果,造成不少受众去接受西方新闻传媒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具有超级"传媒帝国"之称的美国,其新闻报道的研究值得注目。以往,笔者关注美国传媒研究,主要直面新闻价值理念、题材、视角等,对报道的文本话语,尤其是词性、语境、语用特点等,则涉及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把传媒刊登批评报道视为"舆论监督",其实不然。就是仅从字面上看,舆论监督也不能等同于传媒的批评报道,尽管两者有很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让评论和深度报道体现思想性,让时事报道焕发"第二春",以新闻品质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以舆论监督担当社会责任,以扎实的转作风、改文风让新闻报道"接地气",是主流媒体要着力的几个方面。这是一个鼓励整合报业资源做大做强的大传媒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2013年3月3日,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与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战略  相似文献   

19.
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是当代社会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通过其话语生产的“加工性” ,以及“话题”、“广告”等特殊的话语方式 ,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传媒话语的控制方面 ,法律、政治、社会、文化及专业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舒洪磊 《东南传播》2020,(1):107-112
本文对《贵州都市报》近十年有关"背篼"相关报道进行搜集与分析,该报以不向命运屈服的尽职者、讨生活的弱势者、游离的越轨者为主要的报道框架。由分析三种媒介框架所呈现出的三种媒介形象、供稿主体来源,发现"背篼"群体在该报上话语权严重缺失,"背篼"所呈现的三类形象全是以"他者"的口吻和眼光表征出来的。通过对"背篼"媒介形象的分析窥见弱势群体在传媒中媒介话语与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弱势群体在传媒话语中呈现出明显的被表征的"他者"形象,媒体加强深度报道以及赋予弱势群体话语权是消除表征差异最好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赋能与媒介的赋权,才能重构受众眼中客观的弱势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