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和手机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使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中的校园媒体平台形式日趋多样化,并相互渗透交叉传播,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了新的影响。大学师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新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积极引导新媒体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可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志贤 《大观周刊》2012,(41):212-213
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开放性、隐匿性、便捷性等特性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校园的交往模式、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形成了一定冲击。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培育校园意见领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快新媒体文化内容建设,促进高校文化良性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文化主体对文化糟粕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施松绘  王鹏 《兰台世界》2020,(2):100-101,105
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真实的历史记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挖掘提炼人物档案中蕴含的史料价值,参与校园智慧型景观文化建设,培育知行合一的校园行为文化,拓展新媒体传播力,整合优化档案资源服务,弘扬大学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开展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原则:党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在建设新媒体校园文化过程中,总结建设校园文化的传播策略:媒介素养教育先导的策略、宣传和服务高度融合的策略、全媒体融合的策略、新媒体文化引领示范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我们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微信进入了人们的视角,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拉进了人与人的距离,并且在生活工作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在各高校校园的信息传播中,微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一所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思想以及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而微信正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介质,有效的实现校园文化以及信息的传播。微信对高校校园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文化的发展以及正能量思想的传播。本文就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的传播优势以及微信平台在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加强微信传播影响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微信在高校校园中的有效传播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跟随时代的变迁,多样化的媒介载体逐步成为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笔者从厘清内核、拉近距离、创新内容、技术跟进、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传播路径探究,以期增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高校照片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新媒体时代下,运用微传播平台,积极挖掘传统宝贵照片档案资源,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在新时代下的新任务。本文通过介绍合肥工业大学档案馆相关工作实践,以期达到与各高校档案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互相交流、互相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所占地位逐步提升,大学校园文化深受网络语言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不断影响。本文从网络语言促进高校文化的人文公益性、德育文化建构、文化活动多样性、高校文化多元性发展等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网络语言在传播高校人文关怀思想,加强高校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搭建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等方面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9.
借助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增强正能量传播效果、正确引导校园舆论导向.然而目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传播网络文化正能量的过程中,存在平台管理不规范、运营团队专业性不强、互动性较低、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强化对新媒体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协作共建及组建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增强互动性...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学和校园文化研究出发,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校史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广告营销学的AISAS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构建适合高校校史文化传播的AISIS模型,提出AI阶段的厘定目标用户群、吸引用户注意,IS阶段的搜索营销,再到SIS的精准推荐、互动传播等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玉珠  唐潇 《新闻窗》2013,(3):16-17
作为展示学生才艺、服务校园文化生活、传递校方与学生间信息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校的建设重点。新传播环境变化、新媒介工具使用和新传播模式变迁———新媒体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出交互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重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新时期发展校园文化的必要前提。课题组综合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学生规模等因素,选取某地高校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12.
蒲莹莹 《传媒》2018,(3):81-82
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转向新媒体平台,这给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冲击.但同时,新媒体也为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为此,高校校园媒体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目前作用范围最广、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核心价值构建、传播及影响上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建立健全媒体文化监管机制,使媒介在制度的框架下自由运转;整合新媒体和传媒优势,让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开展以新媒体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电视台是校园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重要载体。起到舆论导向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高校电视台依托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发展的要求。校园电视台作为高校中重要的媒介之一,应积极承担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的传播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作为安徽艺术学院"AHUAC博闻雅音"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的负责人,作者就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如何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为高校运营者利用校园微信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构筑校园文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野 《新闻世界》2014,(9):239-240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传播大学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校园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传播整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环境下,信息交流与知识传播更加快捷、更加自由,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可发挥其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界定校园文化建设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并从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库、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建设网络交流平台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BBS作为校园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同时,由于它在开放性、匿名性上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BBS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某些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等,它们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喉舌,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利用高校档案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档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塑造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然而,当下高校档案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足,笔者通过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随机调研,分析了当前高校档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索了利用高校档案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注重收集、开发利用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加强网络传播途径建设;提升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