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有味的书们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吴冠中先生这本自传体的书,确是值得很多人一读的。吴先生是融贯中西、饮誉四海的著名画家,但这部书不仅仅是适合画家读的,而是值得各行各业的人读。读什么?读他的敬业精神,读他做事的认真、作画的忘我。他的执著精神是聪明人的笨精神,这种东西,恰是当今浮躁而急功近利的那种社会风气所缺乏的。三十个寒暑春秋,背着沉重的画具踏遍各地,吴先生说他“锻炼成一种生理上的特异功能。当我连续作画一天时,中间可以不吃不喝,饮食无时学走兽,我特别珍惜这可贵的生活能耐。”书…  相似文献   

2.
“读未见书”黄丕烈在书跋中曾多次提到自己“性喜读未见书”,喜从“未见书”中“赏奇析疑”。他还以“读未见书”名其斋,治其印。可见他对“未见书”的喜爱和重视。所谓“未见书”,自然是黄丕烈不曾见过的书,荛翁见多识广,他没见过的书,当属少见  相似文献   

3.
提起郭世忠,常看《新疆日报》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多年来他不断有作品见报,他多次被新疆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老郭从小就酷爱文学。1969年,17岁的郭世忠告别河南的家乡父老,穿着崭新的军装走进部队这座大学校,他更是读书“成瘾”。1970年,他被部队推荐到长春学习深造,他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读史书、读散文、读新闻学著作……由此为以后的新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读史书可以温故而知新,读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系统地学习新闻理论可使自己在新闻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4.
张政烺先生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任职,他遍读馆藏书籍,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绩。他被人誉为"活字典",而且有求必应,为社会各界解决过许多疑难咨询问题。他是"懂得书"的图书馆员的杰出代表,是"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一图书馆员精神的伟大履践者。  相似文献   

5.
飞花拾零     
拣字纸读的大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一起被马克思赞誉为“超群的小说家”。然而这样一位大作家,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家境贫寒,念完中学后不得不为生计奔走。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他当过仆人、家庭教师、当过兵打过仗,也有过囚徒的生活。尽管命运多舛,他都能在逆境中奋进。他酷爱读书,嗜书成癖。自己穷得没有钱买书,就千方百计找书来读。有时实在找不到书了,他就到街上去拣废纸,从中找出带字的纸头,津津有味地读。正由于塞万提斯如此勤奋,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有价值的书。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很苛刻的。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读者,但我始终希望能通过读一本好书能读出一个伟大的、我欣赏的作者。20年来我一直和创意策划在一起,喜欢奥美的老板奥格威的书,他能给我的创意指路,喜欢叶茂中这厮的书,他能给我策划洗脑,现在我迷恋上看佘贤君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读刘宝莱大使的文字是在2007年,当时他的《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的趣事》一文被收入了新华出版社"新中国外交亲历"系列丛书的《礼宾: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一书。  相似文献   

12.
闲暇之中,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所读的书大约分三类:一是必须读的书,从事自己的工作行业,必须有的知识要求,从这类书中取得;二是实用型的图书,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急用先学的书;三是自己喜欢读的书,这类书大多是些中外古典名著一类的书,读这些书,增长的不仅是知识学问,更多的是胸襟情怀的充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本质了解和觉悟。这类书一次读不够,是常读常新的书。屈原的《离骚》、《九歌》、《招魂》、《哀郢》就是这一类的书。屈原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名字,他的形象总和爱国、正直连在一起。而在我的印象中,屈原却…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的读书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我的研究和写作相结合而读的相关的书。在这方面,今年我主要读了两类书。一是读尼采的德文原著,尤其是他的全集第一卷,那是他的早期著作, 其中论教育的一篇长文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他在此文中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了媒体对于教育的不良影响。二是读古希腊哲学家的作品,写了三篇文章《玩骰子的儿童》、《未经省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16.
说经典阅读     
说起读古书,我们会想起鲁迅。 鲁迅说过逆耳的话,那是忠言。有人说,他自己读了很多古书,却反对读古书;不让别人读,自个儿躲起来悄悄读。我读过鲁迅的书,他的想法没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7.
真书无香     
十几年前,我曾在北师大听散文家韩少华讲课,当时他还在北京一所中学做老师,说起自己最心仪的读书境界,他描述道:那就是,外面下着大雪,屋内火炉正旺,我独自拥被读茨威格的小说。当时年轻的我也想象了一下,觉得确实很美妙。由此想到,具有传统士大夫情趣的或小布尔乔亚情结的人尤其是知识者读书不仅是在阅读内容,更多时候还是在体察与内容有关的形式以及书外的氛围。 清人张潮很有名的《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经史子集,春夏秋冬,一一对应,古…  相似文献   

18.
李群 《新闻传播》2005,(9):41-41
版式设计是一咱实用艺术。千书一面的版式设计,呆板,平庸,使人读起来乏味,打不起精神,易于疲倦,神游书外。而且,还常常会殃及池鱼,导致读者对内容等闲视之,不能专注,一本书的好内容从而就有被陪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畅销的图书不等于好看的图书。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那些跟风打卡购买畅销书的人并没有阅读花钱买来的书。人们到底读没读买来的畅销书呢?在纸质书时代,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霍金的《时间简史》被公认为是“最没人读的畅销书”。终于,在电子书时代,我们对“最没人读的畅销书”有了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霍金指数”。  相似文献   

20.
略论梁启超在目录学和藏书上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目录学家和藏书家。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29年,出生于地主家庭。幼时很聪明,五岁从祖父读《四子书》、《诗经》。祖父经常向他讲古代豪杰哲人的故事,用宋末、明末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事迹教育他,六岁跟随父亲学习中国略史和《五经》,十一岁考中秀才,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书后,开始明白旧学的学问。十三岁专心钻研训诂方面的知识,十五岁肆业于“学海堂”,十六岁中举。后又从师康有为,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