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有效的学术管理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重点剖析了学术管理的制度性缺陷问题,认为,在学术管理制度建设上要建立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评价标准,建立同行评价制度,改革课题和职称评审办法,增强学术研究人员的学术责任感。同时对高职院校学术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学术创新本应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学术倡导,可是,"创新"的提倡一旦与"量化"的体制结合在一起,马上就会由一种进步思想蜕变为学术灾难。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跃进式的学术创新行为甚至比抄袭和剽窃更恶劣。抄袭和剽窃虽然有悖于道德伦理,但并不以提供假冒伪劣信息为目的,而那些建立在学术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式的创新学术,则无疑将成为一堆需要后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加以清理的学术烂尾楼。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渊源、现状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学术创新的主阵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之中肩负着历史重任。良好的学术制度是学术创新的保障。大学要推进学术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学术制度,给予学术创新以有效的保障和激励。这就必须对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渊源和现状有一清醒的了解,进而提出完善的对策。本文对现代大学学术制度的渊源作了历史考察,对其现状作了分析,并对完善的对策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以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为目标,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专业化的学术组织。本从学术组织的目标、组成和结构三个视角考察了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即以传授、发现、应用高深知识为目标,由自由追求知识的团体组成,是一种规范的学术组织。由此特性推导出大学强化学术管理、正确把握学术自由的“度”以及保持自身独立的规范与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术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学术职业与生俱来的学术偏好和通过学术成就获得社会承认的方式决定了树立学术至上制度环境的至关重要性:完整的学术生涯发展轨迹的运行必须建立在有序竞争的学术聘任和学术晋升的制度之上;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的良性互动可以应对学术声望积累的马太效应与学术创新的最佳年代之间存在的错位;同行评价是彰显学术至上、公平竞争的学术质量过滤器: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学术责任的有机统一可以有效地维护学术发展正常状态,从根本上保证学术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学术发展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契机、国家对学术价值的重视及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的有利时代背景,我们应抓住机遇实现大学学术制度的创新。大学学术制度创新必须遵循内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大学学术制度创新的策略包括优化大学学术制度创新的路径,完善学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中介机制,建立学术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改革大学内部的学术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创新意识、研究学术的地方,保持学术的自由特别重要。高校创造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便于师生高度自觉地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各种学术派别在校园竞相发展,达到一种“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对不同学术派别、不同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服务,为高校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为研究生学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本文从该理论出发,凝练出学术使命感与学术志趣两个研究生学术创新动力源:学术志趣为研究生从事学术创新提供内生动力,学术使命感为研究生从事学术创新提供伟大意义。两种动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通过聚焦党的领导、导师、研究生三个主体,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与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比较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关心的课题,本对二作了比较的阐述,认为学术自治是学术自由的保障,在学术自治中实践着学术自由。进而从教育实践角度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做法,并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贯彻这一原则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主要包括学术促裁制度、学术风险制度、学术基金制度及学术柔性管理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包括高等学校)在科研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许多学术机构对教师、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管理已完全建立在一种单一的学术评价模式——量化考评制度上,而且这种倾向有不断强化之势,许多科研管理工作者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1.
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 遏制高校学术腐败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高校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评价,往往在高校内起到学术研究导向的指挥棒作用。当前,由于众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在学术评价时易出现错位,从而引发学术腐败。为此,亟需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以实现学术性目的为核心,并把促进学术创新、提高教师积极性、优化学术资源作为学术评价最终的依归,以革除学术不端产生的不良土壤。  相似文献   

12.
常彦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6):106-110
和谐学术环境是产生学术成果的土壤,没有和谐的学术环境就很难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术成果垃圾化、学术活动失范化现象,主要是由学术活动行政化所致。建立独立于行政的学术机构,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技术,创建良性学术环境,是高校学术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精神是内化于心的学术契约,是其在学术角色认同与学术活动中自生自发形成的“必然无知”的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约定,主要包括学术信念、学术气质、学术交往与学术自律四种责任精神。然而,当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成为现代性社会的宰制力量后,“什么知识最有用”成为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知识成了大学教师达致某种目的的工具,导致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陷入窘境。复燃凝聚教师共同体普遍共识的学术信念,养成良好学术习惯作用下的学术精神气质,搭建以理性交往为载体的学术交往共生机制,拓展以责任伦理为轴心的学术自我修复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大学教师学术责任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14.
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追求真理、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和张扬个性,是大学学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大学学风建设,应该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并注重把握好大学学风建设的学、思、用、创四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编辑出版环节是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行为最终出笼和形成危害的必经途径。从学术不端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学术期刊界学术反腐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在学术期刊出版环节把好出口关,建立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对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不断发展的学业自我概念与相应学业行为之间存在的落差和不一致性,探究其可能的心理机制.方法:采用基本认知图式(调查一)和行为测量(调查二)分析了574名大学新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行为间的关系.结果:学业自我发展水平高的个体对学业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和规范性有更多的认知,同时表现出行为上的增强.但这种影...  相似文献   

17.
学术腐败造成了学术组织有机体的腐烂。在阐释学术腐败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从学术本身对学术腐败产生学理进行了分析。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腐败之间.只有学术守门人对于学术标准的责任担当,学术新人沉潜学术的不懈之求索,学术人对于学术至上、学术良知的共同坚守,才会使我们的学术家园坐落在干净的土地上,生长、繁盛出最有活力的学术创新之华美。  相似文献   

18.
学术生态、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学术生态是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的环境要素,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学术生态的制度安排。加强学术问责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学术民主,改进和创新学术管理制度,而且有助于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科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在解决当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的过程中,本科生的学术规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对本科生的"学术"活动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解,对本科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issues of academic identity through the lens of academics’ everyday workplace writing, offering a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to those already evident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literature. Motivated by an interes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utine writing and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we draw on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30 academics across thre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Our discussion is illustrated with excerpts from interview data, and is organised around three emerging themes: ‘reconstructing academic identities in a shifting academic workplace’, ‘considering new articulations of disciplinarity’, and ‘moving on from the golden age’. We conclude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identities, through engagement with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workplace documents, may well be enabling academics to build new identities within the changing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