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 铁的电化学腐蚀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新教材即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课本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于所用铁钉表面积较小、导管较粗,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完成该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不利于课堂教学.鉴于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结果显著加快铁的腐蚀速度,在1 min内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铁的吸氧腐蚀演示实验,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课本中的一个实验,由于所用铁钉表面积较小、导管较粗,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进行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不利于进行课堂实验教学。鉴此,笔者对该实验经过研究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不仅可以完成铁的吸氧腐蚀,还可以完成铁的析氢腐蚀,笔者采用橡胶隔板隔开的双通管为主体的复合实验装置在1~2 min内同时完成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对比明显,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3.
对铁的吸氧腐蚀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补充。采用手持技术,设计了3组对比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氧气浓度和压强的微弱变化以及吸氧腐蚀中溶液pH的变化。结果表明:铁的电化学腐蚀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酸性较强条件下以析氢腐蚀为主;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条件下,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在酸性环境下盐酸体积、盐酸浓度、铁炭质量比、环境温度和振荡操作五个因素对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均有影响.根据探究结果提出了实验方案,旨在为中学教师有效控制实验条件、成功进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教学以及帮助学生厘清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发生条件提供实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有铁锈的物品,对铁生锈的条件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2.对同伴设计的验证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能完善自己的设计。3.持续一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4.交流验证实验结果,对防止铁生锈提出建议。 5.了解铁生锈的基本条件是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容易生锈;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教师要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即知识生成的环境和知识运用的环境尽可能接近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从生活中钢铁腐蚀的危害入手,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通过铁腐蚀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原理结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思  相似文献   

7.
对模拟钢铁吸氧腐蚀实验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电极处产生的Fe2+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采用类比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解释的方法,用铁粉、铁丝和铁钉分别进行实验以探究铁能否直接与铁氰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溶液能与铁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生成的Fe2+再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电极处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正确实验方案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对比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一组对比实验,借助实验装置中两支移液管中红墨水液面变化的明显差异,证明装置中发生了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反应.  相似文献   

9.
张飞 《物理教师》2008,29(8):33-33
现行教材中“波的干涉”一节的知识是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获得的,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该实验现象受环境(光线)限制,效果不佳;(2)该实验只能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很难直接观察到介质中某质点(如加强点或减弱点)的振动(如位移变化)情况;(3)波的干涉理论的基础实验——波的叠加(绳波)实验(在常规情况下)几乎不能做成功,而且实验现象转瞬即逝,学生很难观察清楚.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以理论探讨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了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得出了如下结论:铁的析氢腐蚀主要在强酸性环境中进行,铁的吸氧腐蚀无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条件下都能发生,且酸性越强,腐蚀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铁的吸氧腐蚀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手持技术,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氧气浓度变化。酸性较强条件下以析氢腐蚀为主;在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条件下,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中关于铁的吸氧和析氢腐蚀实验中,按教材设计的实验设计进行,往往实验现象不明显,用时长,不便在教学中使用,特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创新设计,以便在课堂中使用这个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种腐蚀疲劳损伤的非线性累加演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腐蚀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建立基于损伤演化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创新要点:将应力腐蚀损伤与疲劳损伤非线性耦合,建立腐蚀疲劳损伤演化律,依托实验确定腐蚀疲劳损伤演化参数,形成基于损伤演化律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特定材料设计应力腐蚀实验,回归应力腐蚀门槛值应力和损伤参数(图2);查阅疲劳实验数据建:立变幅疲劳损伤模型,将应力腐蚀损伤与变幅疲劳损伤非线性累加形成腐蚀疲劳损伤非线性演化模型。根据腐蚀疲劳实验结果,验证腐蚀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并确定非线性损伤累加参数(图5和6),形成基于损伤演化律的腐蚀疲劳寿命预测模型。重要结论:从损伤力学角度,将材料的腐蚀疲劳损伤处理成应力腐蚀损伤与疲劳损伤的非线性累加,形成腐蚀疲劳损伤演化模型。结合LY12CZ铝合金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损伤演化模型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为材料腐蚀疲劳的寿命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各种版本初中教材“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争论,运用吸氧腐蚀原理构建原电池,利用数字化传感器设计实验,验证利用铁的吸氧腐蚀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铁的吸氧腐蚀实验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实验的呈现 20年来浙江省高中化学教材从人教版到苏教版,变化了3次,但钠燃烧实验设计几乎一成不变,都是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如右图所示),虽然该实验的操作很简单,但实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2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 实验原理 金属的电化腐蚀是由于各种原因构成的原电池(微电池)而引起的腐蚀作用.铁和铜构成原电池时,铁是负极,铜是正极.铁的表面有一层中性或偏碱性电解质溶液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从正极上获得电子,这种情况称为吸氧腐蚀.  相似文献   

17.
1问题再现——实验分析难到位(1)如图1中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将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现象。(2)如图1中乙所示,在大口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并滴入几滴酒精,用气筒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这两个实验的现象都比较明显,实验甲可以观察到:棉花燃烧,玻璃筒内发光;实验乙可以观察到:活塞跳出的瞬间,瓶中出现白雾。然而,教学中却常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现象虽然明显,学生却未能充分感知。  相似文献   

18.
加氢裂化技术自投用以来,反应流出物空冷器(REAC)及其相联管道的腐蚀失效,便一直是制约其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设计制造、检测评估、腐蚀原因的评判、腐蚀垢物的分析等每一个相关环节的研究都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讨论的焦点。论文对加氢裂化装置中反应流出物空冷器的腐蚀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研究注水点位置改变对腐蚀影响的方案,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提出了下一步实验进行的方向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依据铁的吸氧腐蚀原理,使用铁粉、碳粉、食盐水等试剂和常规玻璃仪器以及数字实验技术,开发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铁氧化过程的能量变化、铁粉的吸氧腐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等系列实验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可充分发挥吸氧腐蚀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鉴于教材中"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在铁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出现溶液变蓝色的异常现象,不能证明铁未被腐蚀。分析了该实验中产生Fe2+离子的原因,通过实验改进,完善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