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与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方文化课程来自当地的文化资源,也可转化为地方开放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地方文化精品课程开发应在课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设计上着力;课程应用要落实在教学过程各环节与社会推广上。如此,地方文化精品课程方能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起到作用。同时,对完善远程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性课程的功能、价值和目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性课程具有社会的和个体的功能 ,相应地 ,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社会性课程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社会价值与个体发展价值是相辅相成且辩证统一的关系 ,厚此薄彼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 ,社会性课程的目的也不应局限于儿童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 ,而应提升儿童的主体意识 ,加强对儿童主体的情意、态度、价值观、行为品质及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仲玲 《生活教育》2010,(4):59-66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霍志宏 《甘肃教育》2014,(11):16-16
正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本文试图就陇右文化与甘肃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关系作一探讨,希望能给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一、利用陇右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1.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使生活在一定文化区域的个体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个体的独特精神面貌与内在气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促进与地方历史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辅相成。地方历史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可能性。高校专业构建与地方文化传承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逐步转变,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更新,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了地方历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实验学校”。建校以来,学校逐步确立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特色。围绕这一特色,形成了“让学校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地方”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发展思路;构建了“幸福教育”文化体系(幸福管理文化、幸福课程文化、幸福课堂文化、幸福校园文化和幸福网络文化等)和课程体系(幸福基础课程、幸福拓展课程和幸福潜在课程);确定了“幸福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及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价值哲学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分为三个层级:个体内在价值、个体工具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个体内在价值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能力培养、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等;个体工具价值包括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等;社会价值包括实现信息公平、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  相似文献   

10.
浅谈教育价值及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曲阜师大李成为整体而论,教育价值可分为社会价值(gF&价值)和个体价值(内在价值),也可分为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分析,个体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后者又分为个体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及审美价值等。社会价值包括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高职校园主流文化受创,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而且高职校园文化注重个体价值实现,欠缺团队服务精神,对地方产业的服务不突出,没有形成文化服务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优势以及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需从增强文化内涵、与地方文化对接、着力构建团队文化、根植地方产业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德育价值关系是客体(德育)与主体(德育的服务对象、受益者)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学生个体的统一。但是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只有既追求社会性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又追求个体性价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完善,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3.
边远农牧区的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具有诸如落实国家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普遍价值之外,还有其特殊的价值。挖掘边远农牧区特有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促进边远农牧区文化传递、优化就业、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包括环境价值与个体价值两部分,儿童发展价值是个体价值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具体表现为:明确文化归属,促进文化认同;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各族儿童的文化包容意识,发展多样性思维能力;体验生活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寓教于乐,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善和睦,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感受生存智慧,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课程的文化选择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课程选择的困境,影响着课程的内容、组合和评价.这一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课程要服务于意识形态还是促进个人发展;课程内容要传播主流文化知识还是地方文化知识;课程功能是利于社会再生产还是社会流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这些文化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之一。地处“关天经济区”的地方高校立足关陇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重视学生个体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传承、创新关陇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价值概念是教育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在历史上,教育价值主要指某一学科知识的价值,而今天所说的教育价值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教育对个体主体身心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本体(内在)价值,教育对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社会(外在)价值,二者都有现实价值与理想(或未来)价值之分。教育价值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教育源于文化哲学思想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元一体"的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进行系统、深刻的分析。具体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个体发展价值、教学价值以及社会一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