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恤刑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在古代法律史上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使在崇尚"重典治国"的明代,也通过较为完善、成熟的恤刑制度以及刑狱实践对审刑制度、法外行仁、教化等恤刑思想加以全面的展现,从而也进一步体现出了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法制伦理的特点。同时,恤刑思想对有效缓解阶级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也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自然应是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清代慎刑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准确定位,也是对传统法律观念的进一步改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从现有的史料考证,古人在案件的定性、审判、量刑以及执行上所采取的做法是非常审慎的,秦汉时期的杂治定罪、廷议审案,就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4.
慎刑司是清代内务府下设机构,分掌审谳刑狱之事.因其职掌内三旗之词讼及宫廷人员犯罪案件,故有内刑部之称.内务府档案中记载大量慎刑司相关内容,查阅慎刑司所处理的相关案件,并通过对重要案件的具体分析,可窥得更为真实的慎刑司,并可进一步了解其兴衰变化.慎刑司终清一代不断变化发展,于清代社会发展与宫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亦是清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某种折射.慎刑司一直因恐怖而闻名,故而其不仅在清代谈论起来使人闻风丧胆,亦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呈现,以致今日街头巷尾仍不断被人所议论.但档案记载中的真实慎刑司却被历史尘封,故而本文旨在走进档案,探寻慎刑司的前尘往事.  相似文献   

5.
老子民生思想现时价值表现为:“尚民为先”的重民思想可深化我党的执政理念;“崇俭抑奢”的利民思想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慎刑薄赋”的恤民思想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正治国”的爱民思想能凸显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体现"慎刑"思想和彰显刑事司法中的人文关怀,宋朝统治者对司法官员的渎职犯罪规定了较为严厉的惩戒措施,对司法活动中案件受理渎职犯罪进行严厉惩治。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体现“慎刑”思想和彰显刑事司法中的人文关怀,宋朝统治者对司法官员的渎职犯罪规定了较为严厉的惩戒措施,对司法活动中案件受理渎职犯罪进行严厉惩治。  相似文献   

8.
魏国栋 《兰台世界》2011,(12):17-18
老子民生思想现时价值表现为:“尚民为先”的重民思想可深化我党的执政理念;“崇俭抑奢”的利民思想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慎刑薄赋”的恤民思想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以正治国”的爱民思想能凸显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9.
陈群  陈念 《兰台世界》2013,(10):37-38
恤刑制度是儒家法律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文主义品质备受历朝历代的青睐.恤刑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0.
李文杰  付淑娥 《兰台世界》2013,(11):123-124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刑法延续汉代以来形成的"五刑之制",即笞、杖、徒、流、死。《大清律例·名例律》中规定":死刑二,绞、斩",下注"内外死罪人犯,除应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1]55即,清朝死刑分"死刑立决"和"死刑监候",死刑监候又称"斩监候""、绞监候"。对监候犯人的复核便形成了清代固有的"秋谳大典"即秋审(广义秋审包括秋审和朝审)[2]。统治集团秉承儒家"慎行"思想[3]、伦理纲常思想[4]以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赎刑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赎刑制度为基本点,对其立法内涵、赎罪方式、量刑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霞 《兰台世界》2014,(3):91-92
明代的赎刑制度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赎刑制度为基本点,对其立法内涵、赎罪方式、量刑特点以及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秋冬行刑”学说尽管肇始于先秦时期,但进入立法和司法领域并法制化却是在汉代.汉代推行“慎刑”法制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和刘安、董仲舒对“秋冬行刑”学说的创新推动了“秋冬行刑”学说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5.
恤刑制度是儒家法律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文主义品质备受历朝历代的青睐。恤刑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6.
张伟  焦艳辉 《兰台世界》2012,(36):143-144
作为古代法律创始阶段的秦汉时代是中国族刑制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起源、演变并逐步趋于定制的时期,乃是深入阐释族刑历史变迁、制度演进以及其与古代中国社会辩证关系的极佳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7.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秋冬行刑"学说尽管肇始于先秦时期,但进入立法和司法领域并法制化却是在汉代。汉代推行"慎刑"法制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和刘安、董仲舒对"秋冬行刑"学说的创新推动了"秋冬行刑"学说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发展到隋唐高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当中的法典化逐渐成熟,形成了法典的基本形式和基本体例,体现中国封建法制融礼于刑的思想的各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20.
刘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律、文史及政治方面,尤其法律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德刑思想,演化而成为唐代的中华法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对于历代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