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民族变迁和考古文化与中原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均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形成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与中原有联系,又有差别且具有地方色彩;夏至战国末,广东地区的民族(含部族)在社会制度和民俗方面比之中原及岭北先进的民族或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但其经济、文化还是缓慢而逐步地向前发展着,华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文章还提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文化进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周时期中原和楚出土的器物众多,器物所蕴涵的工艺思想也十分丰富。两地工艺思想体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中原器物尽显仁义,反情合志,而楚器则技以养尊,情志合一;中原器物推崇易简,文质彬彬,而楚器则繁缛灵动,颇显悦丑畸趣。在中原和楚工艺思想的交流与融通中,楚承中原之制,中原学楚之艺,互通有无,相融相杂。  相似文献   

3.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在西南地区先后由巴族建立了巴国、蜀族建立了蜀国、楚族建立了楚国,族建立了滇国以及以僚、濮族为主形成了夜郎部落群。这些民族群体在长期的战争和融合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增多,为加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衣裳一词,在我国古代,不仅指衣服和帽子,而且指中原民族的礼仪文明制度,所以春秋十一次衣裳之会,全是中原文明之国参加,边鄙之国如秦、楚、吴、越、燕、晋等国,都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因此,衣裳之会,不妨叫做文明之会。与衣裳之会并行相称是兵车之会,这是一种武装示威大会,其参加者,仍然都是中原文明之国的代表,没有那些边远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因此,兵车之会仍是文明国家大会,不过染上了一点武力威胁性质而已。至于白衣之会,那是死丧之会,中原文明之国、边鄙夷狄之邦均会逢此丧会。  相似文献   

7.
华元在执政期间,在内政方面积极帮助文公驱除政敌、并力平定桓氏族叛乱.稳定国内政治秩序;对外奉行事晋、和鲁与楚对立的外交政策,有力阻挡了楚对中原的进攻,避免了对中原小国的蹂躏。在晋、楚争霸双方趋于疲惫之时,积极发起弭兵运动,使晋、楚双方尽早实现休战.为春秋时期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做出巨大贡献,也为第二次弭兵之盟的成功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衣裳一词,在我国古代,不仅指衣服和帽子,而且指中原民族的礼仪文明制度,所以春秋十一次衣裳之会,全是中原文明之国参加,边鄙之国如秦、楚、吴、越、燕、晋等国,都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因此,衣裳之会,不妨叫做文明之会.与衣裳之会并行相称是兵车之会,这是一种武装示威大会,其参加者,仍然都是中原文明之国的代表,没有那些边远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因此,兵车之会仍是文明国家大会,不过染上了一点武力威胁性质而已.至于白衣之会,那是死丧之会,中原文明之国、边鄙夷狄之邦均会逢此丧会.  相似文献   

9.
楚族与瑶族同属"楚蛮",楚族融入汉族揭示了中国族群特别是汉族地方群域,既无法逃避又相互对立的多重交织,楚瑶始祖文化的印合,多元文化创造性地共存,从而成立足本民族、面向民族国家、放眼全球多元化的分层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远古神话主要留存于楚文学作品中,楚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主要叙录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及《楚辞》等作品中.楚文学中的神话,亦起源于中原神话.但较之以中原文学中的神话,楚文学神话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原始性和古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增益性和创造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2.
楚系青铜器出土数量十分可观,这些青铜器中大多铸有铭文且内容丰富多样,其文体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楚系金文的文体大约可分为记事、祭祀、赞颂、宴飨等几种类型,不同的文体类型具有不同文体特征,且其内容结构都随时代推移逐步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蛇崇拜是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楚文化中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有很多有关蛇的资料。楚文化中的蛇崇拜具有以下特色:楚人先祖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蛇为冥神——保护神;蛇为邪祟——破坏者;蛇与鸟——死与生。蛇在楚文化系统中散发出独具魅力的风采,也让我们对楚先民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彝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宝贵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体育文化,彝族传统体育有它特有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但实践中对其研究和普及都不够深入,目前仍有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开发。笔者论述了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为彝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楚简遣策车类字词繁多,且多与传世文献不合,对这些车名、车器加以考释,对于识读战国楚文字、探究楚国名物、文化、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现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相似文献   

17.
侗族保留了世界上少有的"原汁原味"的建筑群落,形成了独具历史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建筑风格。开发、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对于贵州的文化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在旅游开发中侗族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研究价值,通过开发侗族建筑潜在的价值,可以发挥它的综合效益,从而助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储福金的小说《黑白》,题材独特,是写围棋文化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把棋事、家事、国事纠结在一起,借助围棋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由此孕育出的文化人格。通过对陶羊子等棋人命运的述说,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人物形象内涵丰富,语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并将象征手法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小说具有了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哲理色彩。  相似文献   

19.
先楚祖宗谱系记载许多楚族神话 ,屈原的文学作品 ,对先楚祖宗谱系神话这份文化遗产有许多遗失和疏离。屈原作品的太阳树神话 ,涉及到东方和西北 ,而没有提到若水的太阳树 ;作品中的时间神取自东夷族 ,而不是来自先楚谱系 ;共工早期是平治水土的英雄 ,但这段历史没有进入屈原的视域。本文注重文字的训诂考证 ,对神话传说的许多疑难问题通过字义考证给出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漆器艺术是一门比汉字更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文化。战国时期漆器在中国漆器史上是个大发展和极其繁荣的时代。战国时期的漆器以楚国的最为著名。楚漆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应用与艺术趣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楚漆器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楚风浓郁的人文环境入手,从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发生机制、器物造型、装饰手法、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地阐释楚漆器的纹饰的形成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