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报尤其是办党报 ,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这同时也是新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少报纸的老总经常为如何安排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犯愁 ,遇上一天 ,工作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于集中 ,又都要求及时见报 ,版面有限就只好以座次进行版面编排。记者采写稿件既为会议报道出力不讨好而烦恼 ,但有时却又免不了窃喜 :开会有领导讲话 ,摘其要点就可交差 ,尽管会议报道虽写不出什么好稿 ,可却必发 ,而且还能编排在重要版面 ,重要时段 ,每月完成的任务大多在编辑部名列前茅 ,写会议报道混饭吃总还不错。如此一来 ,时政新闻就成了“领导们…  相似文献   

2.
中宣部有位领导曾经对“有偿新闻”作过透彻的揭露:“明明是新闻采访,偏偏收取宣传费:明明是广告,偏要用新闻形式进行包装;明明是钱稿交易,说成是‘奖金’;明明是向企业或个人出让栏目、节目、专版,却说是合作宣传……”这几年,由于中央和各新闻单位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有偿新闻”这股不正之风大大有所收敛,但也不能说已经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多而枯燥,是许多报纸都想改而成效却不显著的老大难问题。原因何在呢?一是不少会议报道是“遵命新闻”。领导机关召开了一个会议不管会议有无新闻价值,都要求报道,领导在会上的讲话也要全文发表;有些业务部门召开的会议,不管有无普遍指导意义,也以主管领导重视为理由,要求报道,甚至互相攀此,把报道的篇幅长短或报道与不报道视为待遇的厚薄、规格的高低。二是新闻机构自陷困境。碍于情面,凡有会议邀请,均派记者;记者则顾及任务,到会必报。更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6.
写稿五忌     
通讯员在写稿、投稿中 ,应切忌以下五个方面。一忌“关系稿”。有的通讯员写稿 ,不是真正扑下身子 ,深入实际去发现 ,而是围着亲朋好友转 ,人情稿代替了新闻稿 ,水分太大 ,这虽是个别现象 ,但也不能任其泛滥。二忌“新闻失实”。新闻失实主要有5种表现 :一是言过其实 ,把报道的东西写得尽善尽美 ,明明是七分成绩 ,却要说成十分 ;二是渲染夸大 ,好就好成一朵花 ,孬就孬成豆腐渣 ,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三是随风迎合。上面一有什么新想法、新号召 ,就马上利用新人物的嘴讲出来 ,甚至人家还不知道 ,就硬性安上了 ;四是捕风捉影 ,事情“八”字还没…  相似文献   

7.
1991年,元月中旬。西北陇原,滴水成冰。甘肃日报群工部,继中共甘肃省委1990年授于全省新闻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又荣获全国先进新闻集体桂冠。意想不到的是,佳音从北京传来,诉状也由法院送达,两位记者和甘肃日报社第一次被拖入“新闻官司”之中,群工部喜忧参半。一篇获奖的好稿成了被诉的根由下面这篇批评报道,由读者来信和记者调查附记组成,发表于1990年11月27日甘肃日报读者来信专版头题位置。此稿因其批评的尖锐性和事件的独特性而获甘肃日报好稿奖,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然而,恰恰是这篇获奖的好稿,却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的“祸根”——  相似文献   

8.
谢金华 《视听纵横》2009,(2):113-114
作为一名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经常会听到受众的感叹:“电视新闻里都是一些会议和某某领导活动”。特别是县(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更是占据电视屏幕上风。时政新闻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官方新闻,这类时政新闻表现形式一成不变,过于呆板,为报道而报道,毫无生气可言。  相似文献   

9.
当前,面对会议报道改革这一“老大难”,为增强“三贴近”,把版面留给基层,多数地市报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作出了“一刀切”的字数限制,按职务定规,使新闻报道成了一种级别待遇。实际上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却让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更上不了重要版面,登不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控制会议报道,报纸一般有个不成文的“规格”。不少并不重要的会,不予报道。但主办者千方百计请来主要领导与会讲几句话,提高了“规格”,也就提高了见报率。而有的领导为表重视,亲自出席,却不“亲自”讲话,习惯念念秘书或有关部门准备好的稿子;于是有的记者到会拿到稿子后,便赶回抄稿,领导脱稿讲的有新意的话却没有报道。结果,读者看到的领导“指出”、领导“强调”,几乎千篇一律,以至造成“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学习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照抄照搬的会风,往往助长形式主义的文风;没有看头的会议报道,实际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会议新闻多、领导人活动报道多”的现象,湖南省常德市的市长,在一次工作会议前,一反“常规”,毅然“撵”走了前来采访的一名电视记者(见4月8日人民日报),其言其行,难能可贵。由此我想,如果其他一些地方的领导人也能像这位市长那样,从我做起,支持和推进新闻改革,“会议报道太多太乱、领导都快成电视明星了”的状况,无疑会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在近日与媒体人士座谈时说:你们在回顾去年新闻报道成绩时,提到发了多少篇宣传稿,其实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究竟看了多少、听进去了多少,有的报纸、杂志靠行政手段摊派订阅,结果到了基层人家连看都不看,就当废纸卖了,关键是如何提高报纸质量。宋德福支持新闻单位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处理领导活动。长期以来,各级新闻媒体对领导活动的报道一向谨小慎微,不太敢越雷池。作为新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要依据活动、会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新闻价值去衡量。不要老是按照领导“一指出,二要求,三强调…  相似文献   

13.
一种概念及其界定打开报纸和广播电视,在各类新闻节目和版面中,各级领导活动的报道总是不绝于耳,从这种广泛的客观存在中,我们的新闻业务提出了一个课题,这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领导新闻”。什么叫领导新闻?就是那些以各级党政领导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简言之,领导新闻就是领导活动的报道,因此,在本文中亦称其为领导活动报道。与会议新闻相比,领导新闻的外延更广。绝大多数会议都有领导参加,  相似文献   

14.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实施新闻精品战略,同样也是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县级电视台的新闻中,仍普遍存在报道面窄、深度不够、领导活动多、形式呆板、信息量少等问题,直接影响新闻收视率的提高。先说会议报道。这是县级电视台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受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据调查,有的县台每星期只有三组新闻,可会议消息却占了一半。不仅会议多、报道形式也是“千会一式”,大同小异。再说领导活动。在不少地方,只要有县领导的活动,不论事大事小,也不管是下基层还是跑部门,都要求电视台派记…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虞城县人武部去年在中央级报刊见稿对篇,夺得了商丘军分区报道工作金牌,被评为河南省军区基层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创该部近10年来报道工作最好水平。部里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都得益于刘政委的新闻价值观。”既要搬西瓜又要捡芝麻去年年初,虞城县人武部召开新闻组稿会,会上统计当季见稿数量,当一位通讯员汇报自己在中央级报刊见稿都是“一句话新闻”时,与会的大多数同志都笑了起来。参加会议的政委刘焕明没有笑,他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能在中央级报刊发个‘豆腐块’,这就不简单了,应当给予鼓励,而…  相似文献   

17.
搞报道时间稍长一点的通讯员大都掌握这样一个规律:短稿大都比长稿容易见报,短的报道所具有的优势比长的要多、要强、要大。道理大家都明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通讯员实际写起稿子来却偏爱就长避短呢?我感觉,这里的原因很多。除了有通讯员片面认为,文章长短决定着典型的轻重,作者水平的高低,才有上头条和获奖机会,才有资格同别人比试外,来自单位领导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认识一个老通讯员,聊天中,他倒出了心里话儿:部队领导和编辑部,好象是两块夹板,一头说,“要写大稿、长稿,只有长稿才有宣传力,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8.
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条消息:《福建省党政领导支持新闻改革领导人活动一般只发标题新闻》。省委书记宋德福等领导提出,新闻媒体要眼睛向下,多报道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福建日报社一位领导同志说,办党报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大概在党报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长篇的会议报道,将本来是只应该让与会人员了解掌握就可以了的“小众”传播内容变成大众传播,而由于和群众利益关切度低,大众读者又不感兴趣。在个别领导干部那里,新闻报道的版面、字号、篇幅成了政治待遇。对这样的“新闻”受众不感兴趣是必然的。我们和…  相似文献   

19.
从领导意图与新闻规律之间寻找“交叉点”。工作性报道,有相当部分是根据领导意图采写的。这类报道通常是总结工作经验、报道工作进度、宣传工作成绩之类的题目,且题大面宽,时间跨度大,如果因“圣命”难违而唯命是从,敷衍成篇交差了事,很难符合新闻规律;而对于领导出的题目置之不理,又很难交差。只有从领导意图与新闻规律之间寻找“交叉点”,根据新闻规律,以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为尺度,从领导出的大题目中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内容报道才行。  相似文献   

20.
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是新闻媒体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各地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天津市提出新闻报道要坚持“为先进典型让版面.为人民群众让镜头”,福建省提出精简会议报道,让基层新闻唱主角,河北廊坊市领导明确提出要“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这些无疑都推动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