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女故事是中国一个著名的民间故事类型,它在民间流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本文对螺女型故事中的“螺”、“女”、“美德”等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田螺姑娘”到今天成为纯情温柔贤惠体贴女性的代名词,与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文化意义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螺女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螺女故事看似情节简单,但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古代的原始思维、道教的仙人信仰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历经时空考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本文主要以《白水素女》为例分析其文本本身丰富的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螺女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螺女故事看似情节简单,但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古代的原始思维、道教的仙人信仰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所以历经时空考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本文主要以《白水素女》为例分析其文本本身丰富的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螺女型故事是一个富于思想和艺术光彩的民间故事,在汉族民间故事中经久不衰,同时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也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经历时空考验之后仍然代代相传。泸西县白彝人中流传的"龙背袋的故事",其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5.
螺女型传说能够折射时代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文章通过对螺女型故事类型归纳,分析具有共同叙事特征所反映的叙事要求,进而分析三种不同结局类型,映射出迥异的文化传播心理。  相似文献   

6.
螺女型民间故事是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本文拟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成因和结局两个方面对该类型故事加以分析。“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故事常见的结构类型,在一些叙述详细的螺女型故事中,“三段式”不仅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增强故事褒贬色彩,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这样的结构安排,带有民间故事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误读这一视角出发,采用文化误读的相关理论对作品中改写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进行分析,通过列举和分析作品中的有关实例,试图探索汤亭亭对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误读的原因,旨在论证汤亭亭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的文化误读,是在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现代神话,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思潮中,各国历史上长期传承的传统故事成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也成为现代国家知识的组成部分。东方国家富有口头故事传统,发掘前人理论遗产,总结故事类型研究的历程,有助于梳理东方各国故事交流的历史,整理东方故事藏量巨大的原型和异文,保护文化多样性。中日印故事比较研究是一个切入点,钟敬文和季羡林先生有关中日印猫鼠型主题故事的研究已经提供了典范个案。此个案的主要突破点有:一是指出猫鼠型主题故事中的印度老鼠嫁女型为东方国家独有,但中国对它的历史记载和现实异文更为丰富,具有老鼠嫁女型与猫鼠主题故事共同传承的完整形态,此点大大突破了汤普森AT的成绩;二是揭示跨文化研究能促进编纂与西方故事类型有别的中国故事类型,同时也要考虑体现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内部文化多样性;三是在国家级层面上评价故事类型研究的价值,探索保护利用中国故事资源的现代途径;四是故事类型研究从开始就有外来理论特点,钟、季都有留学背景并使用了外来理论,但他们能用中国实际资料刷新外来学说,建立具有国学基础又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新学派,在提倡学术研究"国际化"的今天,治学之道也值得后学反思。  相似文献   

9.
《白水素女》“偷窥”母题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水素女”为代表的螺女型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千年不衰。其中潜藏的奥秘之一,是它暗合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窥视异性的欲望;作为故事转折与高潮枢纽的“偷窥”母题,来自原始文化中少女成年礼的隔离仪式;而“素女”的原型,则是成年仪式中正实行隔离禁忌的少女。“白水素女”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建立在原始思维的“禁忌——破禁——后果”基础之上,这种叙事模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世界民间故事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讲好少数民族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瑶族信歌的传承遭遇民族文化教育场域失位、政府激励力度不够、传承主体与方式单一等困境,应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科学研究,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瑶族信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呈波浪起伏状发展。戏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一,有其独特的传承结构。《主角》将这种结构外化为人物的行动,成为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核心,使得中华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主角》中以人物的命运沉浮为线索,分析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的断裂现象,以及传统戏剧最终能够传承至今的关键所在,呈现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链以及它的显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皖北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形态,探析皖北民间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传承形态,论证新的传承形态的提出对保护和传承皖北民间美术文化的良性影响以及新的传承形态的提出对促进民间美术文化创造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狗耕田"故事是分布广泛、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个故事类型.它从兄弟分家讲起,以弟弟分得的狗能耕田创造奇迹为核心母题.兄弟分家支配着故事形态的演变,关于兄弟间均分家产这一制度、习俗是它构成和流行的社会文化基础,在口头传承中起着教育青少年维护这一社会规范的作用.海峡两岸的兄弟分家故事和日、韩相关故事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任务摆到了高校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高校党委应有很强的大学文化建设意识。一、当前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当前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实践中,有几种倾向值得高校党委注意:1.先进的大学文化应当是全面协调发展的文化。文化从其存在的形态来说有物质形态、观念形态、关系形态等三种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大学观念文化、制度文…  相似文献   

15.
蛇郎故事是一则被民众口头传诵上千年的优美童话故事,它流传甚广,在亚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圈,在其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和文化生态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异,但其核心母题没有变。通过中国与缅甸蛇郎故事的比较研究,探寻两国对同一母题故事的各自文化表达以及不同文化的共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教育是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担当向高职院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从而探讨汤亭亭的作品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秋萍 《海外英语》2023,(8):235-237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同时兼具着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而目前大学英语的教材中较多的选材来自国外的原文,以英文的形式来介绍中国文化的较少。文章旨在高职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环节,探索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对于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以及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人类婚姻形态的发展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尽管世界各民族早期的婚姻形态复杂多变,但在传承子嗣、扩大势力、增强威权与获取利益等功利方面的诉求是一致的。《尚书·尧典》"尧降二女"反映着中国早期婚姻形态中的"媵婚",《周易·归妹》"帝乙归妹"则反映着"试婚",二者质同形异,且与上古禅让过渡到世袭的演变互为表里,是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