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MyCOS公司提供的关于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数据,运用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内地211高校和非211本科高校毕业生起点工资的省域社会经济因素。结果显示,本省城镇化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第三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等方面的增长,将会促进在本省域就业的毕业生起点工资提升;毕业生起点工资水平在相邻省域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三年C校与Y省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就业率、就业去向、未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近三年C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高于98%,整体就业状况良好;就业去向主要是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国家基层项目;根据2011—2013年C校与Y省高校本科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可知,与Y省相比,C校未就业毕业生类型单一,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其选择机会相对于Y省而言较少。提出C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规模较小,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低、就业意向实现率不高,并对此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因素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针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就如何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徐光明)日前,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在2007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省毕业生就业率仍然高于去年,本科以上高学历层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9.73%,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表征,引入I—E—O模型,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全国827所本科院校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揭示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质量受院校特征和省域特征两个主效应及跨院校-省域特征间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生师比、城镇登记失业率、毕业生人数对就业质量具有负向影响,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就业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受省域特征的约束与调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调节学校规模和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毕业生人数仅调节学校规模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调节生师比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应稳定高校办学规模,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缓解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关注院校内部差异,发挥省域特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办本科院校应正确认识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事关高校可持续发展,更关系新办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新办本科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和看待毕业生就业率信息公开,避免就业率认识误区;必须科学调整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准确有效信息;必须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而在根本上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流动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微观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空间自回归交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在就读地和就业地之间形成的跨省就业O-D流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有:(1)高校毕业生就业O-D流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基于流出地、流入地和流出地—流入地三种类型的空间相关系数都显著为正,因而忽略空间相关的特征会导致估计结果不可靠;(2)跨省就业流量与距离负相关,且距离的这种负向影响由于空间相关的引入而变弱;(3)考虑空间相关后,各区域因素对O-D流的影响效应可分解为源点效应、目的地效应、域内效应和网络效应,而且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对高校毕业生O-D流的影响效应各异.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未来的区域人才政策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强调空间协调性,跳出孤立发展思路,建立更广域的人才观;二是强调路径针对性,区域应根据自身现实选择差异化的人才政策集合.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和熵权法与期望求值法分别测算了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省域尺度下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揭示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西部短板”特征明显;省域尺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一致性;高校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但对区域经济联系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9.
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率的创新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琼  周基 《考试周刊》2010,(12):202-203
在“名牌效应”充斥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从一个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为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深化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们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率。本文从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及就业机制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就业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力争90%”这是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传出的消息,在2005年底,江苏省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了95.93%,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2006年江苏提出今年的就业目标确保毕业生的总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江苏省教育厅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林伟对记者这样介绍说。记者:今年咱们省要就业的毕业生有多少人呢?林伟:2006年,江苏省共有高校毕业生28.68万人,比2005年增加3.5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2.07万人,本科毕业生13.08万人,专科毕业生13.53万人。但是,加上外省院校江苏籍毕业生以及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稳定性问题愈发凸显。环境、工作、个体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离职率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构建因果关系模型,从系统动力学视角阐述这些因素对物流本科生就业稳定性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增强物流本科生的就业稳定性,要在保障良好的就业环境的同时,重点发挥工作因素和个体因素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物流行业和完善物流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艺术类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社会的就业结构、学校的教育模式及学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就业层次参差不齐、灵活就业率持续走高等突出的现实问题。文章针对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就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地区集中,区域分布不均衡。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原因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高校要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要完善就业保障新机制,突出专业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指导服务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a 2009 national survey on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graduates’ place of work to their birthplace and where they attend college, using a conditional logit model.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graduates tend to stay to work in their birthplaces or places of study, controlling for economic, higher education,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Graduates from Project 211 key universities and those with graduate degrees are more likely than non-211 graduates or bachelor or associate graduates to leave their birthplaces but stay to work in their places of study. To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resources, existing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should be broken down and more emphasis plac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供应链模型始于对企业供应链理论的拓展研究。这一链式结构涵盖了高职教育从生源选拔到人才培养再到毕业生就业的全过程,全面反映了高职教育的供需过程,更加准确地揭示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依据,尝试从供应链的全过程入手,创新人才就业模式改革,增强高职教育供应链每个结点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到位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近几年中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差,名牌体育院系一次性就业率在20%左右,普通体育院系一次性就业率只在10%以内,不到同期毕业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中国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资源总量增加、用人单位门槛的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等,成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文章提出了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关系到学校声誉、专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受毕业生规模、教育质量、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03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波动频繁,且整体水平不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师生比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表征产业结构的第三产业比重则对就业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合理控制毕业生规模、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科学分配教育经费等资源以及加快经济增长均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工科院校为了保持高就业率往往忽视了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从毕业生视角科学构建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评价指标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以模糊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重点对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客观定量评价,可解决以往评价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运用该方法对江苏某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就业率是本科毕业生供需的整体状况,就业结构则是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985工程"院校各项指标普遍高于"211工程"院校(非"985工程"大学),且前者校际差距较小,但其净升学率相对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院校各项指标普遍较高,中部升学率指标较高,西部高校各项指标普遍较低,如升学率及出国率;从性质类型来看,综合性院校与工科院校的各项指标较高,师范类院校升学率较高,财经类院校出国率较高。从总体来看,就业结构与院校类型、分布区域及性质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为提升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需要根据本科毕业生就业结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