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吴中四士看吴地美学及其史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人张若虚、包融、张旭、贺知章合称"吴中四士",其文学审美成就体现了吴美学是精英美学或精致性美学的根本特征.这是吴人审美心理结构的体现,又积淀到吴美学史中而代代相传.明代的"吴中四子"、清代狂士金圣叹正是这一美学史的延续性体现,从而呈露出吴地美学作为区域体美学的基本特征和主体心理结构,展示出中古以来吴地美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分析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入手,阐述了各自的审美取向在其服装领域的不同影响.以中西不同风格不同设计的传统服装为例,体现出"真"与"善"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尼采早期思想中,"醉"专指酒神状态;而到了后期,他的"醉"内涵则包含了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把"醉"看作最基本的审美情绪。尼采所强调的"醉",是人的本能欲望的展示。他的以"醉"来拯救生命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便通过对醉的类别,成因、本质的浅析,探究他的生命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陈献章(白沙子)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对于心学的发展起了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白沙之学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在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一脉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白沙在本体论上延伸了陆九渊的心本体观念,认为心具宇宙万物,但与陆九渊不同的是,后者具有突出的伦理色彩,而白沙则更重视此心与宇宙万物的融通涵化。在方法论上,白沙强调"以自然为宗"和"自得"的宗旨,使心学有了不停留在理念上的精微"端倪"。白沙不事著述,却以诗歌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现存诗二千多首,并有很多论诗之语,体现出自觉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美学上,他也是"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平易,认为好诗应是"率情盎然出之"。在诗歌审美形态上,白沙倡导"自得之妙",与其为学方法论上的"自得"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意境论中所谈到的"意境"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核心范畴中,被称之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灵魂",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文论语言。本文就以意境论为视角探讨了当下意象表现主义油画的各种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审美创作的两种不同风格。与"错彩镂金"的奢华相比,"芙蓉出水"体现的"朴素"思想呈现为一种崇尚简约的"无"和返璞归真的"素",这一审美倾向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审美追求和内在意蕴。朴素美学的思想内核深深植根在各个艺术门类之中,在戏剧领域,这一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表演的虚拟性、故事文本对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唱腔的空灵感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献校勘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考证方法,不仅是"工具"与"手段",更是"审美方式"与"思维方式"。立足文献校勘基本理论,探讨古典诗歌和现代文学的校勘方法,揭示两者方法之间的异同,可以彰显文献校勘在文学方面的审美作用,进一步突出文献校勘的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审美现代性的探讨是当前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理论在当下虽得到广泛运用,但以审美现代性的有效视角对新时期戏剧做出综合考察的研究依旧欠缺。本文尝试将新时期戏剧置于审美现代性的场域中,从对"人"的境况的关注、有意味的形式及"内向化"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新时期戏剧在审美现代性领域中获得的崭新的阐释空间,显示新时期戏剧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赫“六法”论浅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法’论是一个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涉及到绘画美学中创作,鉴赏的审美精神、情趣、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谢赫认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生沉.干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社会功用,继承了儒家关于艺术的以识,教化的功用,但在绘画的内在特征阐释和揭示上,却是审美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一是逼真写实,二是深沉雄大.由此又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美学精神,一方面是周代史书纪事求实及<诗经>崇质尚真审美观念的承传和弘扬,一方面也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是秦代审美文化独特的伟大制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具有空前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的重镇和"热点",中国(本土)美学研究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崛兴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和概念体系对中国美学进行整体的或断代的解读与研究,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居于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成果.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以西方美学为理论资源和概念参照,但已经开始显露出了一种回归本土美学的学术意识和趋势.二是9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服饰最初是遮羞御寒的物品,随着人类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具有社会审美功能的符号。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其诸多章节都涉及对服饰的讨论。《雍也》篇里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审美理想,并提取出服饰之"文"与服饰之"质"的关系命题,由此将服饰的审美理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伦理道德层次上的"尽善尽美"。从《论语》一书可窥探出孔子对服饰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其伦理化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帕克在《美学原理》一书中以一章节的内容分析音乐与美学的关系,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东野主人对话秦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帕克与嵇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帕克提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是主客体的统一,音乐是模仿自然的;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不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的感情是主体特有的,音乐是自然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音乐是客观的,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具有客观规律,乐音能引起主体的感情,但有时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媒介生态学在中国语境中涵括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式。"生态范式"将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传播学领域,开启了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然其追求量化的实证立场和恪守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使其在精神实质上仍与美国经验学派保持一致。"审美范式"力促媒介与美学研究的结合,关注媒介效应的感性特征、人文取向、价值建构和美学维度,开辟出媒介研究的美学路向。对两种范式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开拓中国媒介生态学的全新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