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88):18-20
指示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动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实际话语中承载了指示功能,并构建了说话人对自身或他人的身份。对指示动词指示方式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明白动词是如何在话语中起到构建文化身份作用的。本文基于真实的美国英语语料,挖掘话语中对语境高度敏感的动词,解释动词的指示性,并分析指示动词是如何帮助说话人构建不同层面的文化身份的。  相似文献   

2.
反语言是社会边缘群体维持生存与反抗主流社会的一种武器,除了可以起到保密作用外还能帮助构建了另外一个社会现实——反社会。本文综述了Halliday关于反语言的相关研究,并以犯罪群体的反语言形式为例说明了反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隐喻性质、犯罪群体反语言存在的原因及反语言与反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视角,将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描述为个体内部的变异和主体之间的变异.在采用标记理论对其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探究其身份建构功能.研究发现,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可以建构多种身份,建构方式体现为突显或搁置被指称对象自身具有的社会身份的某个方面,塑造法律上对当事人有利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21,(4):54-58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力图通过文艺为新政权、新社会和广大人民构建出一个想象的历史共同场域,以便简洁、有力、高效地构建起新中国执政党统治的史实合法性和逻辑真理性的科学本质."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几大普泛性叙事策略,就是两性私爱被组织进民族/阶级解放的宏大政治话语中不同的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叙事方法上对人物情爱故事的典型化的裁剪和组合,和叙事伦理上对作为战争深层动力的个体爱欲的政治化置换.这种以集体战争语法与个体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同时也是个体私己情爱欲望被意识形态所规训的话语痕迹.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多重文化身份意识, 使其文艺话语有着不同的言说方式, 形成了其文艺话语特征的复杂性。而特定历史时期自我身份的不断错位, 导致了其文艺话语的错置。最终, 政治家身份呈现的话语特征逐渐掩盖了其他特征, 由此产生了话语的实践危机, 导致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重劫难。  相似文献   

7.
浅析语言与身份转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身份(identity)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中心纲要。身份不是固定的,一程不变的,而是彻底随着语言的文化特定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简言之,身份是当人们使用语言并选择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自己时塑造出来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对话,在每段对话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实现并确定了自己不同时刻的不同身份。因此,话语(discourse)是了解身份如何在口头交流中构建或表现出来的源泉。身份与话语在每一个社会举动,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成为语言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它在产生与传播过程中形成自身符号化、谐音和省略缩写的独特语言特征。翻译中英文网络流行语过程中,可以根据语言所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使用背景使用直译、意译、拼缀法、音译和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使用者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或对方话语中的模糊性等特点,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刻意曲解的话语在交流中能起到特殊的语用作用。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为语料,进而分析了其中刻意曲解的语言所起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社区的田野材料分析,揭示“模范少数民族”社会话语如何与华人社区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社会实践发生关联.研究发现,当地华人社区中的家长和学生一定程度上认同“模范少数民族”这一主流印象的正面意义,并努力促进自身群体的教育成就和社会上升性流动,在将这一印象内化的同时也为这一话语的维持和延续做出贡献.研究同时揭示了“模范少数民族”话语的另一面,对于作为话语指称对象的华人群体,在利用这一主流话语的同时也受困于包含其中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似正面的“模范少数民族”对于华裔族群而言起着规定与“定位”的作用,制约和操弄着群体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另一方面,这一主导话语还因其内在的片面性而将华裔少数群体他者化,以其单向度的形象成为主体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开放、平等的互联网环境,大规模协作促使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者参与知识分享与共建,这一思想已经在企业、经济、管理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习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通过大量群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集体知识建构,从而形成以集体共识为基础的社会认知网络的学习形式.大规模协作学习有三大核心特征:组织形式呈现集体学习的特点,从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知识建构发展,从知识内容构建到社会认知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14.
莫莉 《现代语文》2006,(11):118-119
写作本是一种生命活动,是把想要说的话转化成书面的语言字,应是言为心声的生命活动。可是一直以来,写作却为广大师生所苦恼。学生一到作便无话可说,教师无论怎样教也无法让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写作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没有成为学生言说生命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反倒成了学生害怕的东西,成了学生生命中的一块绊脚石。当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的时候,往往是“他人话语”,而非“自我话语”。“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在他人语言上建筑起来的他人个性言语。他人言语是指社会语言,包括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各个内部层次,有社会方言、团体话语方式、职业行话、题材性语言、昙花一现的时髦语言、以及甚至以小时计算的社会政治语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其社会语言学传统的俄罗斯语言学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机构话语理论体系,对社会机构、社会身份、交际者的身份—角色、机构话语以及机构话语的各种变体进行研究,对机构话语的本体特征、社会制度和社会权利如何通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和交际动机来实现、社会机构与交际者及其身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详尽的阐释,可以深化人们对交际者与社会机构之间、机构话语与日常话语之间、机构话语不同类型之间、社会身份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西方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不同,俄罗斯机构话语研究中的身份话语理论可以合理地解决说话人在不同语境中的身份转换问题、制度化与言语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不同机构话语之间的界限问题以及机构话语与言语体裁的关系问题,还能够科学地解释机构话语有其固化的内核和模糊的边缘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对教授在报纸与微博中集体身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后发现:第一,尽管报刊与微博在建构"教授"社会职能时存在差异性,但二者均通过"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积极一面建构其集体身份;第二,报刊与微博皆采用积极刻板印象形成的话语策略构建"教授"积极集体身份,但微博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使用数量多于报刊;第三,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传统是形成媒体中"教授"积极集体身份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语用身份是以社会身份为基础的,顺应交际目的和语境特征而建构的某一种或多种动态的交际身份。构建多样化的营销者语用身份是品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重要话语手段。以广州本土新兴餐饮品牌为例,通过自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话语小型语料库,系统考察新兴餐饮品牌的语用身份构建类型、特点;对千禧一代消费者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其青睐的语用身份类型并基于话语实践类型理论给予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集体谈判是大学管理当局与教师代表通过协商谈判,雇佣双方达成关于各自应该履行的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的协议。美国大学集体谈判制度在保障高校教师的经济、职业安全,争取学术自由与终身聘任制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起到很大的作用。因其自身对抗性的特征使不同高校对有不同的态度,行政力量采取了多种策略,在扩大行政控制权威的同时也起到了安抚教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生死场》中,纠缠了两种声音——作为一个大的时代语境下的具有国民、阶级、阶层身份的社会人的声音与作为遭遇人生种种磨难的女性而发出的女性声音,两种声音互相碰撞、抵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时代主流话语对女性边缘话语的挤压,以及萧红这样的女性作家对主流时代话语的突围。  相似文献   

20.
与主流媒体相比,“人肉搜索”的话语表达方式带有很大的“反常规性”,也一直遭到业界和理论界的指责和叫停,但是“人肉搜索”在主流媒体的语境下给公民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社会认同的同时也遭到了有关人士的批评.但是“人肉搜索”在信息源的开掘、媒介及社会道德水准、隐私权、舆论监督、话语权等的体制性突破方面为我国的媒介生态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