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总结我国农村过支0多年改革的经验,本文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邓小平同志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精髓-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改革,分析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飞跃”-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推行和“第二个飞跃”-发适度规模集体经济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强调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分析这一思想,指出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两个飞跃”思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立足我国农业现实情况,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合理的土地流转,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依靠科技创新和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的有效形式,股份合作制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途径,推动农业产业化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还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困扰党和政府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其思想正是抓住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本质,指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第二个飞跃,需要一个具有先导和促进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担负起这一过渡时期的任务,而股份制农业合作组织以其突出的优势,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行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成为实现农村改革第二个飞跃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包括两个方面,邓小平称这两方面为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把“农业是根本”作为基本出发点,突破人民公社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纲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的潜在危机表现在耕地锐减,人口增加,国土荒漠化步步迫近,农产品卖难。农业产业化障碍有传统性的农业观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观混杂所形成的意识性障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土地制度障碍,农村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和相对不足的矛盾所造成的劳动力障碍。客观清醒地审视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利于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农业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他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科学阐释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把“两个飞跃”视作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模式依托,强调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与工业关系中,强调农业和工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在实现第一次飞跃以后,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存在着过于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复杂多变的大市场对接能力差、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且科技引入动力不足、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使农民务农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农户经营日趋兼业化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是必由之路.为切实推进农业第二次飞跃的进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改革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包含着丰富内涵,第一个飞跃是低水平的集体化,第二个飞跃是高水平的集体化。两个飞跃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后者较前者意义更重大、任务更艰巨。  相似文献   

12.
“3S”技术及其区域农业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S”技术的意义与发展及其在区域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基于系统工程概念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过程,介绍了全国农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以期为推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围绕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探讨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的思想,强调“第二个飞跃“理论核心思想,并以此为指导进而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凸现农民利益,肯定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实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三农”问题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涵盖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他在对待农村改革问题上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看,不强制,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被邓小平放在战略地位考虑,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鼓励先富,扶持先富,引导先富,促进共富,避免两极分化;在破解“三农”问题上判断一切改革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区域发展中“两个大局”的思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由传统“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晚清作为我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从晚清农业教育产生的背景、表现、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从而体现其近代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两高一优”农业的内涵及其特征出发,依据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思考当前发展“两高一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试图说明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必须充分运用农业生态系统原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互补,保证其持续、高效发展。同时,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应重视农业的投入,特别是智力投入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所具有的长远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山西省新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加强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专门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大问题,而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又是解决全国"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仅就贵州民族教育与贵州民族地区"三农"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年代产生特殊的学形式,大跃进时期的报告学就是如此。它包括两部分:“大跃进报告学”与“非大跃进报告学”。在“左”倾思潮影响下的大跃进报告学,体现了内容上唯意志论的极度膨胀,虚假,浮夸成风;形式上艺术低劣粗糙,概念化,模式化横行。从而成为当代学的一股逆流,也是发展至后来“革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