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一 般采用先双脚跳背越式过海绵垫和过杆练习,待背越挺髋、后屈膝、压肩、收腿过杆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再通过短助跑单腿起跳等背越横杆的练习巩固背越式过杆技术。而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过杆技术有较大差别,所以学生尽管双脚起跳背越式过杆技术已经掌握了,一进入短助跑单脚起跳过杆总会出现一些技术变形,成为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脚起跳背越过杆与双脚起跳背越横杆的判别主要有两点:第一,单脚起跳不像双脚起跳那样背对横杆,而是身体侧对横杆,在空中要转体形成背对横杆姿势,所以在起跳中要注意有助于空中转体的动能形成。第二,  相似文献   

2.
背越式跳高技术新颖,较俯卧式容易掌握,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但在学习过杆时,常常感到害怕。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只用短短的时间,就对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反复观察正确的示范动作和技术图片,同时讲清楚背越式过杆技术的合理性。跨越式、俯卧式过杆姿势,是整个身体或大部分身体同时过杆,且距横杆较远,身体重心在横杆的上方.而背越式过杆是从头到脚依次越过横杆,身体重心始终在杆下。当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跳高越过横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顶点应位于横杆上方(不排除身体重心从横杆下经过的可能性)。“位于横杆上方”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应当深入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过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顶点最合理的位置到底是在横杆前上方还是后上方、或是正上方?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高度如图1所示H=H_1+H_2-H_3,我们认为它尚不能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杆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杆之上。从图2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之上时,上列公式1虽能成立,但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杆。本文围绕“怎样才能使跳高运动员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位于横杆之上”的中心问题,探讨合理过杆的力学条件,并以数理公式表达  相似文献   

5.
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线助跑,即在弧线助跑的延长线上放脚完成起跳动作,使人体腾起后形成一处向上、向前的切线抛物线运动轨迹,上身背对横杆完成背弓的过杆动作。较合理利用起跳后人体所获得的有限高度完成好背弓过杆动作,则成为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掌握好背弓动作,又与准确的弧线助跑适宜起跳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技术相对简单易学.它那独特的起跳技术和优美的过杆动作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许多青少年的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背越式的过杆姿势是背对横杆,所以"过早倒体"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动作.从有关资料统计,90%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它是影响掌握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主要因素,"过早倒体"的实质是起跳时身体重心偏离起跳点指向横杆造成偏心起跳,偏心角越大对起跳效果影响越大.因此对造成"过早倒体"的原因分析和研究无疑对指导初学者避免或改正这一错误动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背越式跳高过杆动作的特点,本文利用Dartfish10.0运动分析软件对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张国伟、詹马尔科·坦贝里、尤沃恩·哈里森、禹相赫和王宇背越式跳高中过杆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发现:在过杆时采用挺髋动作,是建立在先挺后跳基础上形成的,该动作顺序会减小垂直向上的腾起初速度;采用主动下放摆动腿的过杆动作,能够使身体形成最优的“桥型”动作姿势,保证人体重心移出体外,缩小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之间的距离,缩短绕身体重心额状轴的转动半径,加快身体过杆的转动角速度,减小过杆后期膝关节的角度,提高自然收腿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竞赛项目,是一种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过杆技术有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等。由于技术类型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动作方法上各有差异。下面主要谈一下背越式跳高的基础训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跳高技术,其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身体重心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各个部分的技术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起跳理论影响,中学生跳高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背越式跳高助跑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正是基于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背越式跳高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过杆技术,已经从“拱桥”式过杆技术发展成“卧7”式过杆技术。然而在教科书中一些教学过程被忽视,严重影响了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在此笔者将近年的教学心得与读者分享。一、注意解决从双脚起跳向单脚起跳背越过杆过渡时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背越式跳高是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它的核心是人体在空中成仰卧背弓姿势,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用肩背着垫。空中仰卧背弓姿势,是过杆技术的显著标志,肩背首先着垫,是顺利过杆的必然结果。依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学习。其原因不是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动作技术复杂,而是存在其它因素所致。本文揭示影响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学习的主要障碍。为消除障碍加速教学过程,提出运用逆进分段法进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越式跳高是人体通过助跑、起跳、以背对横杆的姿势越过横杆的方法。它的核心是人体在空中成仰卧背弓姿势,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用肩背着垫。空中仰卧背弓姿势,是过杆技术的显著标志,肩背首先着垫,是顺利过杆的必然结果。依照传统的教学程序,在相当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学习。其原因不是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动作技术复杂,而是存在其它因素所致。本文揭示影响完成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学习的主要障碍。为消除障碍加速教学过程:提出运用逆进分段法进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玉英 《中华武术》2010,(10):20-21
众所周知,过杆是最终决定背越式跳高成败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合理的过杆技术是利用人体旋转和人体与横杆相对位置的改变而控制好身体旋转速度的变化,使得人体的各个部位能顺利地越过横杆。整个过杆动作是沿着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顺势依次快速完成,在此过程中,任何多余动作的出现都会影响过杆的实效性,如过大的顶髋和收腹动作,都会造成髋部的位置急剧地上升或下落,给过杆带来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15.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竞赛项目,是一种由有节奏的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过杆技术有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等。由于技术类型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动作方法上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过杆,头部的动作十分重要.腾空阶段,人体的头、肩、躯干、髋等环节有规律地(从上至下)依次达到最大高度,在前一个身体环节越过横杆后,应迅速下降,以使后一个环节补偿性地升高,使身体各部“贴“着横杆依次顺利过杆.  相似文献   

17.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以杆上背弓姿势、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的跳高方式。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现阶段随着训练手段以及运动员营养供给的不断改进,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完善传统的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不同训练阶段速度素质的水平,提高跳高的成绩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H_3为人体重心腾起在杆上的最高点至横杆上沿之间的距离。1973年,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海指出:根据理论计算,运动员越过横杆时,有可能使身体重心在横杆的下面,并形成了著名的3H体系:H=H_1 H_2-H_3,且H_3可以为负值。  相似文献   

19.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潜入式在跳高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继而通过和其它跳高模式(尤其是俯卧式和背越式)的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该种模式的动作结构和技术原理给予评价。根据跳高技术的最佳化原则,最能体现经济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指标是H_3。人们一直追求在H_1 H_2-H_3的成绩构成中将H_3变为正值,即使身体从杆上越过而身体重心从杆下通过。从跳高技术的演进来看,这种最佳技术一直未出现。跨越式,运动员身体重心轨迹最高点到横杆的高差有25~30cm之多;剪式为20cm左右;滚式为15cm  相似文献   

20.
一、“逆向学习法”的程序与手段“逆向学习法”是通过反向的顺序对背越式顺向教学程序改为由后向前进行教学。1.学习过杆。利用踏板做原地背对垫子的过杆练习(用皮筋代替横杆)。2.学习过杆和起跳结合技术。一步起跳背越过杆练习三步、五步起跳背越过杆练习。3.学习弧线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采用不同距离、不同弧线、不同速度的助跑练习体验;通过体验、讨论、归纳确定适合自己的助跑距离、弧线、速度。通过多种练习,体验助跑和起跳结合的感觉、特点,课上学生分组或集体进行分析,教师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讲评。4.学习完整技术。在完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