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是指衡量社会进步与否或良性发展与否的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程。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以社会是否由哲学家(智者)进行统治为标尺来判定社会进步;中世纪,人们把是否符合宗教教义的要求作为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近代以来,经济发展(GDP)成为人们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当下,人们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判定社会进步的标尺。人类判定社会进步标尺不断演变的历程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予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当下,科学发展观为人类判定社会是否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标尺。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尺,而且是地球村建设的重要标尺,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同时,科学发展观也为人类规划未来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标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内在要素中的根本要素的理论,表征着生产方式是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合理尺度。生产方式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合理尺度,实现了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的统一,它与人的尺度并不矛盾,也不与生态学尺度相冲实,并不否定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4.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被长期遮蔽起来的交往问题获得了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应有的地位.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特定状态与社会交往所表征的.交往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实践性、客观性和历史性使它必然成为社会进步的尺度.这一尺度体现着社会进步的各社会要素指标,是对社会进步的各要素之间本质的有机联系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所概括的范围要大于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社会进步,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特别是代价性等特点;而“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主流的、本质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具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当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一面。本文还进一步从理论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区别及其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培根、笛卡尔从人类认识和控制世界能力的提高入手为社会进步作了初步论证,崇尚理性、相信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并以此作为历史不断进步的保证则是法国启蒙学派的历史进步观.但韦伯、兰克和布克哈特等人不仅对历史的进步表示怀疑,甚至根本不同意把进步观念引入历史研究中.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进步的.就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是一致的;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特定时期来说,两种尺度又存在着某种不一致.两种尺度的社会进步最终可以在实践中,而且只有通过实践达到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文明不断演变和发展提高的历史.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否,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自动化技术迅速的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前,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化已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共同选择.作为社会信息系统之一的图书馆,在二十一世纪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把传统的分离割裂的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境地.  相似文献   

9.
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系统,它时刻都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变化发展着。社会进步就是对这种社会前进趋势的总的抽象和概括。社会是极其复杂的,它包含着无穷的领域、层次、方面、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变化发展着,并且归根结底都在这样或那样地进步着,社会内部的诸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联的统一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并规定着人的本质。反之,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存在与进步离不开人的存在及其活动,没有人的活动及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本文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为揭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明进程与慈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即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它为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客观条件和发生源泉,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样,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两极积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此而来.在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动上,人们的观念和措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显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权的保障一直是宪政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独立评论》中对权利的认识,权利保障的途径、方法、目的的讨论来展现其权利观,重点分析具有自由主义风格的《独立评论》在对待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的态度。文章主要以个人自由为中心,展现《独立评论》学人将个人权利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主张个人权利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以适应近代中国在国难时期既要追求民主宪政,又要争取国家强大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要求,也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在把我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过程中,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教育思想。它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全民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到终身学习当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终身教育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有关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进步既非一种时间的未来的进步.亦非一种空间的进步,而是一种理念的指引和向导。作者通过分析社会进步和崇高目标及人类理念之间的紧密关系,进一步确认了人类崇高目标与人类价值,并且指出建构传统价值观是为了达到人类崇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创新能力极具竞争力的国家,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得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的一次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Children need a balanced set of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capabilities to adapt to today's demanding, changing and unpredictable world. OECD countries and partner economies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n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are big gaps between stakeholders' knowledge,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s on how to foster such skills. This paper presents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on how policy makers and schools are currently enhancing and monitoring such skills; and, on the existing gaps between knowledge, 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s to mobilise these skill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ointing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stakeholders can do more to better develop and mobilise the skills that drive individual's well-being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paper draws on finding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being published in a full OECD report entitled ‘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 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