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珍爱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可在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劳动人民被逼无奈,失去了生命,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巴金的《家》中的鸣凤就是在封建制度下千千万万被折磨而死的中国女性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他们的不幸、苦难和死亡,与旧制度的摧残和戕害紧密相关,他们的命运,带上了浓重的悲剧的色彩。 如果说,鲁迅塑造的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劳苦妇女悲惨一生的光辉、不朽典型,那么,巴金笔下精心塑造的鸣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另一个永远活着的劳苦少女的典型。善良的祥林嫂在不断挣扎和拼死奋斗的一生中,为封建社会所吞噬;同样善良的鸣凤也是在终生甘为奴隶的心愿下,被封建地主阶级逼上死路。正是因为她们都是在甘愿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甘愿承受任何剥削压迫而遭受惨死的,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和安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并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好好做一个奴隶,可命运偏偏捉弄她,她走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以灵魂的被损害和被践踏开始的。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4.
许多论者都认为祥林嫂在她的悲剧人生中反抗了。笔者认为,所渭的“反抗”,只是当时处于我国最底层的妇女对悲惨命运的本能挣扎。本能地求生。祥林嫂的行为只能说是挣扎,还不能说是反抗。反抗,是一种已经醒悟了的行为。而在封建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苦的典型,其人性被彻底扭曲了。她并未觉醒,也无法反抗,不敢反抗。祥林嫂在前期,也就是第一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后期第二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试看文中的祥林嫂,先以能够帮忙“祝福”为快乐,以做事为快乐,努力地去做一切事务;但后来连这点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了。想做奴隶而不成,想给人压迫而不能,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悲伤,多么苦闷,多么恐慌。“——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5.
欣赏小说不能离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来探究一下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安分守纪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经说过,历史上,所谓治世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乱世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祥林嫂的生活追求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作品在第一次描写她时这样写道:“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那个时代,她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封建礼教是恶的。作为一个传统女性,相夫教子、勤奋劳作是她的恪守之道。祥林嫂是那样热爱生活,她勤勤恳恳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由于她勤快能干,得到别人的夸赞,…  相似文献   

6.
是哪些原因使祥林嫂屡遭不幸,最后走投无路,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已成定论,即全部的封建宗法制度——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将她勒死。十四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道:“《祝福》生动地描写了全部的封建宗法制度——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怎样绞杀了一个勤劳、纯厚、安分的劳动妇女。”山东师院聊城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描写了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地方,这地方是祥林嫂存亡的人文环境。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鲁镇人特有的心理走向。当祥林嫂作为一个宿命的悲剧人物出现时,鲁镇人充满了同情、好奇、厌恶、鄙弃等各种小市民或者小村民情结。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城镇比较典型的人文世俗情怀。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用他不露声色的笔墨,有意无意之间,写出了国民生存空间的社会现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狂喜;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充满凄凉苦趣、幽默冷漠的、奴隶与后奴隶的相互攻讦。先生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轮回:弱势生命的奴隶轮回,自然生命的奴隶轮回,以及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必须的奴隶,毫无选择的、轮回的轮回。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通过样林嫂的悲惨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以及它的“吃人”的本质。为了使这一主题表达得更深刻,鲁迅把祥林嫂安置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中,任随祥林嫂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这两难的处境。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发表以来,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是因为它的主人公祥林嫂被黑暗的封建社会吞噬掉的悲剧,真实地反映了传统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形象地揭示了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们在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时,谈到她死于何时...  相似文献   

11.
鲁四爷并不代表着封建政权对祥林嫂实施迫害,他只是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之一;鲁四老爷也不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他只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打击的众多人之一;是鲁镇这个高度思想化的环境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有的研究,《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典型性,但她在鲁镇“穷死”并不典型。通过探索祥林嫂在鲁镇“穷死”的必然性,来揭示她对明进步、人性自由的自发盲目追求以及惨遭貌似明进步的封建化思想戕害的人生历程,重新阐释祥林嫂典型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与《离骚》都体现出浪漫主义特色,它们都充满想象,但又有差别。《逍遥游》表现为一个一个的寓言,《离骚》主要通过神话来体现。《逍遥游》表面冷静,感情深隐,《离骚》感情直露奔放。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重用亲侄女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自己实际上是扮演了贾氏家族掘墓人的角色。她是符合封建传统观念的贤德媳妇和慈爱母亲,但为了“通共一个”的宝玉,她成了整治“妖精”的信佛人,成了大观园“理想国”的毁坏者。假如曹雪芹完成了他的杰作,最有可能对宝黛爱情施以终极打击的应该是这位不言不语、心有主见、关键时刻很会下毒手的封建家长。  相似文献   

16.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宗法,是与宗族紧密联系,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兼有政治和法律两重性.它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宗法不仅制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影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由于与中国传统的经济状况.社会层级、政治架构、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相适应,宗法曾发挥过,且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茅盾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反映了30年代农村妇女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荷花在她所生活的年代里,以极端的方式为尊严和人格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她摆脱被奴役、被侮辱、被蔑视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与祥林嫂的逆来顺受有了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是作者陈忠实在小说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的人格形象最复杂、心理描写最细微,把握好田小娥这一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她悲惨命运的根结所在。田小娥的多重人格导致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尾,这种病态性心理是由社会、家族等外在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