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潘玉 《广西教育》2014,(17):56-57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莱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生命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关于生命内容的相关教育,它围绕关爱生命而展开,教育人们尊重个体生命,并且逐步引导人们完善生命理念,追求生命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从狭义来看,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信仰,从而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探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真正做到珍惜生命;丰富、发展生命的内蕴,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07,2(9):14-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学生生命的栖息地,生命本应在学校生活中展现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现代学校中存在着对学生生命的遮藏,其主要表现为:割裂学生生活使生命工具化,遮蔽生命本真使生命虚假化,忽视生命间的差异使生命统一化等。理想学校应凸显生命的价值,实行生活化生命、真实化生命、共生化生命和幸福化生命,以此引领学生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实现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振峰 《现代教学》2007,(12):19-20
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教育概念,但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深刻的生命教育内涵变得浅俗,生动的生命教育形式变得单一等现象。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教育,敬畏生命要多点理性,少点直觉。生命教育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正确面对死亡也是科学的生命观的应有之意。生命之爱不排斥情感因素,尊重生命也不排斥必要的理性,生命教育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