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环境对希斯克利夫复仇及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通过讲述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真实再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与女主人凯瑟琳的爱情婚姻遭遇,是促成希斯克利夫复仇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幼年时代痛苦的经历以及所受到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迫,则对他的复仇之举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禺先生是善写情感的圣手,他在其处女作《雷雨》中塑造出了一个有特性的充满行动的复杂性格的女性叛逆者——蘩漪。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她和周朴园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她由顺从到反抗,最后彻底摧毁了周朴园的尊严。纵观作品中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窥探到平静下的汹涌,绝望下的希望的情感迸发。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生命存在本真的人性抒写。  相似文献   

3.
马斯洛娃虽然身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但是她却不因自己女性的身份向男性社会屈服,而是在进行着坚决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的范围有限,但是却极具进步性。她的反抗是对男性霸权的颠覆,对于男性中心地位是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基于此,马斯洛娃已经是一位具有自主反抗意识、不妥协的反抗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意在梳理祥林嫂由遭遇串联而成的人生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她不死的可能性,进而窥见《祝福》和作者反抗绝望的文学主题和人生立场。  相似文献   

5.
《秋夜》呈现了一个由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再一次绝望→回归反抗的轮回。反抗与绝望二者间急遽而频繁的转换体现了鲁迅处于"自由"与"他由"两种生命状态的张力场中被撕扯着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7.
马华 《考试周刊》2013,(19):23-2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以《呼啸山庄》为例,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之下,人们的性格是以怎样的状态发生转变。本文的时代背景是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社会的社会阶级与财富密不可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以拜金主义以及不顾一切向上爬的观念为主。作者通过论述《呼啸山庄》中的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深入探讨了畸形的社会环境究竟如何对个体性格施加影响。在对比分析中作者得出结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性格如何被改变,人的内心始终向善。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全面的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不但外部结构是复调的,而且内在情感也是复调的。福克纳体验到人生的苦难,又充分认识到人的忍受能力,他深切地感到生活的空虚、无聊,又相信人类会创造美好的未来,他是绝望的,同时又主张反抗绝望,反抗那沉重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既是地方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是全面的、彻底的复调。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性与兽性"集于一身的形象.他何以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年沦落为一个残忍暴戾的复仇狂?辛德雷与林敦所代表的阶级压迫和社会摧残是希斯克利夫悲剧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其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则是源于希斯克利夫的挚爱凯瑟琳对他爱情的背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他个性中原始野性的爆发.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他个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男权社会和宗教统治双重重压下的艾米莉.狄金森将自己隐匿诗后,巧妙地选取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思维方式,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双眸审视世界和社会,以孩童顽皮乖戾的口吻尽情地宣泄了成人视角所无法实现的诗人对上帝虚伪的揭露、对宗教束缚的挑战、对种种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盼。这种叙述视角以表面上轻松愉快的语言缓解了成人视角批评的激烈程度,使诗人的悲愤和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缓冲,得到了理性的释放。诗人正是在这种"孩童面具"的遮掩下,建构着自己精神独立的人生目标,完善着她别样风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希克厉替补恩肖亡儿死亡空位后形成的死亡意象对凯瑟琳生存本能的威胁,以及对林敦所代表的凯瑟琳人格双重自我中理想自我的心理认同,使凯瑟琳拒嫁希克厉。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对希克厉死神意象的心理认同,以及其对真实自我的外在匹配物希克厉的潜意识心理认同,使凯瑟琳迷恋希克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人性扭曲、性格变态的人物,爱米丽与时代的不相适应和远离社会的自我封闭以及其本身性本能的压抑是其变态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钦契》是雪莱的五幕诗剧。诗剧女主角贝特丽采命运多舛,处于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无助的境地。她对于父亲的暴行从隐忍到反抗的过程,也是其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通过自我救赎,贝特丽采最终在一群懦弱的男人中间擎起了一面反抗暴政的旗帜。在这部诗剧中,诗人以女主角贝特丽采为其代言人,批判了暴政的肆虐、宗教的伪善和法律的不公。  相似文献   

15.
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是多层面的、立体的,甚至是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狄金森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友善,时而敌意,时而神秘,反映了狄金森发展的动态的自然观,体现了诗人一生自我求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爱米丽小姐的一生就像生活在一个监狱式社会里,随时受到别人的凝视,被男权文化规训和惩罚着。在与规训性权利的较量中她输得一塌糊涂。由于规训性权利内化为对自我的审视,在内省中她认为反抗传统妇道观的行为是错误的,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或许就是导致她足不出户离群索居的本源。  相似文献   

17.
在意识流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凯瑟琳.安.波特通过一系列光色影、人物以及主题的圣经原型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小说的宗教哲学主题:在宗教信仰动摇的西方现代社会,迷惘绝望的人用绝望后的自由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再现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女主人公(母亲)和她女儿艾米莉所属的社会空间为其建构了身份,但她们在其被设定的规训空间里并没有成为被动的牺牲品,相反,她们以沉默为武器,对赋予她们身份属性的规训空间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美国中下阶层女性勇于追求生命主体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学昭的早期散文是发自叛逆少女内心的哀吟与悲歌,作品中渗透着她反叛抗争、苦闷彷徨的情绪,展示了突围女性反抗与追求的痛苦心路历程,体现出一个觉醒女性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特立独行、抗争奋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创作主题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久以来,学术界一直把艾米莉·狄金森称为“隐士”,也有学者批评她不关心时事,认为她的诗的主题只是身边的琐事。其实,仔细阅读狄金森的诗篇,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没能逃脱她那双敏锐的眼睛,甚至对她的生活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美国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给狄金森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身为社会中人,即使一介平民,也会感受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更何况感情细腻、观察力敏锐的诗人!认真阅读,细心品味,抛开成见和功利心,我们就会在她的诗集中,发现一系列反映19世纪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发现、发明和社会震荡的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