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语法分析中的“多切分结构” ,实际上并不是多种切分都能成立的。非连续性成分的存在是造成多切分的原因。本文从非连续性结构的构成条件出发 ,对双宾语 ,状 /述 /宾 ,和多个修饰语等三个常见的多切分结构形成的原因逐一进行了剖析 ,经过论证证明 ,双宾语结构并不是真正的“多切分结构” ;而对另外两种多切分结构 ,也试图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即先说明例外的构成条件 ,而将其他情况统一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状·动·补·宾”结构是现代汉语常见的结构类型之一,但这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还有一些变式,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状·动·补·宾例1轻轻敲了一下门例2已经看清楚了他的同志(2)状·动·宾·补例深情地望了他一眼(3)状·动·补·宾·补例高兴地唱起歌来上面第1种是基本格式,第2、3种是变式,第1种中的例2比较特殊,其基本结构与1同,但它是一个多分结构,其中一种切分可以是“状·动·补·宾”式,其他情况,我们将在后面谈到。对于上述结构的层次分析.目前各家语法著作中说法不一,难以定论.这里我们根据…  相似文献   

3.
在短语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分析句于成份,避免遣词造句过程中的一些语法错误。 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种:①“状 动”;②“动 宾”;③“动 双宾”;④“动 补”;⑤“状 动 宾”;⑥“状 动 补”;⑦“动 宾 补”;⑧“动 补 宾”;⑨“状 动 宾 补”;⑩“状 动 补 宾”。要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动词短语中,判断其结构形式,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只要教师向学生揭示它的规律,就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目的。 动词短语的性质是由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决定的。中心词在该动词短语中的位置,决定了该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它是否表示使动意义必须由三个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来确定。通过比较和转换分析,认为古代汉语用“主-动-宾”结构表示使动意义时,在主谓之间隐含了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使动意义是由主谓语义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主-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表示的意义也多样,除了一般的“施、动、受”的表义模式之外,该结构主要就是用来对“使动”“意动”及“为动”等关系进行表示,并具有不同特点.本文尝试对古代汉语的“主—动—宾”结构的表现形式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道涉及“釜底抽薪”的结构类型的习题,《初中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第三册(褚庆林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将它归入“偏正结构”,理由是:该成语强调“从釜底抽”,而不是强调“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个答案值得商榷,因为这里的短语类型主要是从结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表意的角度来看的。“釜底抽薪”这种“状 动 宾”构成的多合短语,目前有两种切分方法:即“釜底/抽薪”和“釜底抽/薪”。这两种切分法均正确,因为这样切分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基本不变。如此看来,“釜底抽薪”作偏正短语或动宾短语来讲似乎均可,到底孰是孰非?这还要看短语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8.
“主体际性”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同一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级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9.
同“动┽补┵宾”结构相比较,从动词的限定、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的语义类型、整个结构的句法位置等方面,分析了动补结构带宾语的格式“(动 补) 宾”的构成及其内部关系,总结了它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古汉语中的“为之N”结构,人们的解说各异:或视作单宾结构,或视作双宾结构,后者又有一般双宾结构和特殊双宾结构之分。本文通过维持“之”的寻常意义和考察“为”的特殊用法,确认此式为双宾结构;通过考察比较一般双宾与特殊双宾的性质特点之异同,确认此式通常为特殊双宾即“为动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作状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充当状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四类;动词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原因、时间等;其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主语或兼语,极少指向谓语和宾语;动词状语与谓语以直接结合为主,以用连词"而"或"以"连接为辅;动词作状语与动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进入“由A而B”格式的主要有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由A而B”可以充当谓语、宾语、状语和定语。表示发展变化趋向或过程的“由A而B”要求A、B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由此而B”“由A而来”等是表示原因和由此产生结果的“由A而B”的简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数词与动词结合表示动量时,有三种句法功能:状语、谓语和补语,数词在这三种句法位置上的表义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由于"数+动"结构在表动量时的模糊性,促使一种新的动量结构——"动+数+量"的出现,而这种新形式恰恰是在"动+数"这种语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狭义“有”字句和方言“有”字句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中的“有”都统一在表“存在”的本义下,分别表示事物、性状、事件的存在。“有”字的词性是动态的,根据后接成分从名词到名动词到谓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个由动词到准谓宾动词再到副词性确认标记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指宾状位形容词前置研究可以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可能性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点,实质上就是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包括句法结构制约机制和语义特征制约机制两方面。其中句法结构方面的制约主要是体现在要求数量限定结构和时体标记词同现。语义特征制约机制包括句中动词与指宾状位形容词自身两个方面。经分析,发现指宾状语前置其绝对限制作用的不是句法上的制约,而是语义上的制约,尤其是前置的指宾状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9.
谓词能否直接充当"有"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词类功能与句法成分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谓词能直接充当宾语,包括能直接充当“有”的宾语。“有”的谓词宾语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否认谓词能直接充当“有”的宾语会带来诸多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的给予义很模糊,到战国时期,出现的"为之赐"则以"赐"作为"给予"标记。此外,三种新类型的"为之名"准双宾结构也在战国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