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婧 《生活教育》2013,(2):88-90
幼儿的“说谎”现象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成人要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心态和动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现根据小班一幼儿说谎的个案进行分析,并梳理教师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主题活动是一个以“幼儿发展为本”、突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从而真正地实现在课程中让孩子做主。两年来,我班开展了“玩具”“、鞋子”“、兔子”、“秋天”“、汽车”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亲近科学、亲近大自然,不但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还增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发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自主性呢?  相似文献   

3.
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也是幼儿生存、发展、学习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一、建构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宽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师幼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幼儿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和自己的价值,体验到“听”的乐趣,并获得“说”的勇气和自信。①主动和幼儿交流。不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老师都应抱积极鼓励的态度,特别是少言寡语的孩子,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增强他们“说”的自信和勇气。口语表达有困难…  相似文献   

4.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5.
培根曾说过:“知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快乐,而好奇心则是知识的萌芽。”同样的,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也始于好奇心,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将产生强大的求知欲望、探索动机,它将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发现。我认为调动幼儿主动探索,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6.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过无拘无束的“涂鸦期”,都会有“我想画”、“我要画”的欲望,画画可以让他们表达情感、渲泄情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范画出示给幼儿,然后再向孩子介绍绘画的步骤与技巧,这种教法看起来效果明显,孩子们进步得很快。孰不知,这种示范和例画往往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完美印象,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往往从属于老师的条条框框,进而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让绘画活动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顺着说     
有些新入园的幼儿,每当送他们的亲人离园时,往往会大哭大叫:“我不要老师,我要妈妈。”这时要稳定幼儿的情绪,老师说话就要讲究方式方法,千万别和孩子对着说。如幼儿说“要妈妈”,老师可不能说:“不要妈妈,妈妈上班去了,老师喜欢你。”幼儿听到这样的话,反而会哭叫得更厉害,更不愿意接近老师。其原因就在于此话满足不了孩子此时此刻的心理需要,孩子“要妈妈”,你却要孩子“不要妈妈”,孩子怎么听得进“老师喜吹你”呢!此时老师应用一种关心和同情的口气顺着孩子说。如孩子要妈妈,  相似文献   

8.
幼儿看到成人劳动,他也要劳动,不过,幼儿尤其是早期幼儿大多是以“劳动”为主要游戏活动的。孩子在游戏中再现成人的劳动场景,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的模拟。“劳动”是促进幼儿心智、个性及品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孩子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家长不能仅仅将其看作“玩”,要抓住教育时机,为孩子创造热爱劳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劳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何楠 《家教指南》2008,(4):24-2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爱告状,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般来说,7岁以下的幼儿大多有这个“爱好”。从孩子“告状”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于是想“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森重敏曾对母亲的育儿态度与幼儿个性的形成的关系进行过许多研究,他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细微的干预”型:指母亲总是啰啰唆唆地要求孩子的行为举止或者对孩子所做的事追根问底,即总是拘泥于孩子的细微之处。第二,“垂直的亲爱”型:指母亲对孩子温和慈祥,能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欲望和要求。第三,“情动”型:指母亲的情绪态度表现强烈,比如经常打骂孩子或训斥孩子。第四,“水平的亲和”型:指母亲和孩子的地位平等,能和睦共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对话等。森重敏认为,上述四种育儿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形  相似文献   

11.
一、激发情趣,产生写作欲望─—我要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学生对表达才能变得饶有兴趣,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便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情趣放在首位,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锻炼机会。 二、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写什么 通过激发写作情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提…  相似文献   

12.
做为一名即将入学孩子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我想谈谈家庭中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心理上形成当小学生的良好心态 一般来讲,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上学的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上学表明他“长大了”;二是觉得上学“新鲜”“很好玩”,背书包“很神气”,缺乏对可能出现困难应有的认识和应变能力。还有少数幼儿不愿意做小学生,留恋幼儿园的生活,这多是由家长不当的引导或恫吓造成的,使孩子觉得上学是一种可怕的、受罪的事情。 我在自己的孩子入小学…  相似文献   

13.
雷辉志 《家长》2014,(8):19-20
在孩子对各种事物都还保持着极大好奇的时候,请好好守护这种“好奇心”,因为,它是引发学习兴趣的主要动力,如果孩子能一直保有好奇心,就能激发他一次次“想要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对幼儿的教育,他提出的“六大解放”的理论,可谓创造教育的精髓。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我认为“解放孩子的空间”则是最重要的一条。然而许多幼儿园或者一些教师为了不出安全事故,把孩子束缚在幼儿园内,这不但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更多的是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改变思想,转变观念现在,学校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很紧:“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时有存在,幼儿园也不例外。陶行知先生曾经呼吁“我希望…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能给人以美感,但美感要从感受中获得。这一方面要靠音乐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孩子从听、想、说、动等方面去感觉音乐,领悟音乐,如能拨动孩子的情弦,为孩子所感受,便能在孩子的心灵上烙下道道印痕,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首先当抓好“感受”。同时,幼儿的情感又是丰富而外露的,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动态、表现,可以发现孩子无时不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对人对事的喜怒哀乐十分容易被人察觉,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当音乐刺激孩子听觉,在他们脑海间产生形象,为他们理解接受时,随即就产生一种“表现”的欲望。有时甚至相当强烈。譬如,正当孩子在室内自由活动时,我播放了一段反映战斗场面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把“戴高帽子”贬为逢迎拍马的一种庸俗举动。但在幼儿教育中,恰到好处的“高帽子”是一种很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大多数孩子都爱戴“高帽子”,“高帽子”对那些顽皮、倔强、自尊心强的孩子效果特别好。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从幼儿年龄特征来看。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高帽子”即起着言语指导作用,使幼儿知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我们认为,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感和欲望,空洞的教育只会约束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在贴近生活的题材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孩子的自主性会更强,学起来也更容易。《纲要》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强调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并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养成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技能。同时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探索、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有合作的愿望,但还不大会合作方法,我设计了这一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  相似文献   

18.
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般不用满足其物质欲或剥夺其正当物质需要的方法,也即“重”精神,“轻”物质,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而对下面两种“轻”“重”的把握却是不少家长忽视了的。其一,重行为动机,轻行为表现。好的行为,未必有好的动机;好的动机,也未必有好的表现。幼儿道德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都很低,动机和表  相似文献   

19.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效果。“要我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受到源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而形成,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我爱学习”是学生依靠对学习的兴趣形成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习的一种自觉形式,源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要学习”是一种最为成熟的学习动机,是自主形成,源自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动机从被动、自觉到自主的变化,是学习动机的升华过程。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最终完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成立的价值《欢乐的曲线》活动对象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此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延伸到绘画中,有利于幼儿艺术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呢?当前儿童画的指导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它的艺术性,主张孩子的自由表现成人尽量少加干预,但它缺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