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4月4日上午9:10,甲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开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各位领导及嘉宾分别敬献花篮,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公读祭。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后乐舞告祭,甲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结束,各位代表瞻仰轩辕殿、拜谒中华第一陵——黄帝陵。电视实况向近乎全球转播了这一盛典,最直接地  相似文献   

2.
60年前,值明朝灭亡300周年,郭沫若先生为总结历史教训,写下《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长篇史论,揭示了明末政治的腐败,也描述了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旧制建起新朝后又很快失败的史实。在同一个甲申年,明王朝和推翻它的起义军都落入历史的悲剧中,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吴咏林 《新闻前哨》2004,(11):14-15
又是一个猴年,又是一个甲申.逝去了的光阴.再也不能复返;走过去的脚步,再也不能收回。花甲已经临近——我该退休了!  相似文献   

4.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三十八年前为纪念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三百周年而写的历史名著。自姚雪垠同志对《甲申三百年祭》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他在一九八一年《文汇月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甲申”年。350年前的那个“甲申”年,明王朝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从胜利的高峰急转直下并很快失败。50年前,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教训。文章一发表,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是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一是国民党的反对,这是因为郭文所反映  相似文献   

6.
甲申易枢是发生于光绪甲申年即1884年4月8日的军机处大改组事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五大臣,全部被罢免。新班子出台后,在5月8日发布渝旨,任命吴大激、陈宝琛、张佩纶分別为北洋、南洋和福建海疆会办。吴、陈、张皆为清流党重要成员。此事与当时的政局有何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我乘赴京开会的机会,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  相似文献   

8.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11,(11):26-29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季.我乘赴京开会的时机.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引人人胜的史事的追踪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农历甲申年。60年前,1944年3月19日,明朝灭亡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刊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从而激起一场轩然大波。六十一甲子,弹指一挥间。经过时间的积淀,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启迪。1944年初,正在紧张从事《十批判书》写作的郭沫若,如何从对先秦思想家的评述突然转入对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柳亚子在1944年3月撰写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一文的开头述及此事:“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收到于怀兄(即乔冠华,当时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工作。——引者注)同月十六日从渝都发出的一封信,说道:‘…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1884年12月,日本策动甲申事变,试图推翻当时  相似文献   

11.
发刊词     
由《上海档案》和《档案学探索》两刊合并而来的《新上海档案》,于甲申年新春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既然以“新”字命名,其中的用意想必不难理解,无非希望能以新的变化,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和新的思考乐趣。具体说来可以概括这样几条。  相似文献   

12.
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研究:“目录者学术之史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Fan 《图书馆论坛》1995,(2):16-17,41
余嘉锡目录学思想研究──目录者学术之史也廖璠(华南师大图书馆信息管理系)余嘉锡先生,字秀豫,湖南常德人。生于清光绪十年甲申正月十三日(公元1884年),逝世于乙末年(195年),生前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余嘉锡八岁由其父亲教,面授《四书》章...  相似文献   

13.
朱衣傅山     
明亡后,毁家纾难、嫠不恤纬的傅山,曾于甲申、乙酉年间典当家产筹资反清复明秘事.大业未见起色,之后遂着红衣,居山寺,改号朱衣道人.  相似文献   

14.
甲申初秋,杂志社一行三人赴酒城泸州采访,距上次来泸州有两年多了,如今的酒城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行至市档案局门前,记得当年这里还是城市的边缘,如今已成为了闹市区。档案局鲜红的大门柱也不象往日那样夺目,但这里工作的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所创出的不凡业绩却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代。诚如郭沫若所言:“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中国历史在这里发生巨大转捩,中华学术文化在这里出现深刻变迁。民族兴亡、家园盛衰、人生哀乐、文化嬗变,于这一年聚成焦点;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四种势力——明朝、清朝、李自成和张献忠,构成这一年历史的变幻纷纭。  相似文献   

16.
萨苏 《档案与史学》2014,(10):44-48
正甲申事变在1884年发生在朝鲜的甲申事变中,北洋水师从始至终只是在配角的位置上。1884年12月4日,朝鲜王国的政要们为了庆祝新邮电局的建成举行盛大宴会,正在宴会如一贯的风格走向奢靡的高潮时,奇变陡生。众人忽见一人身被数刀,血肉模糊,从大门外返奔而来,倒于厅堂门前。定睛一看,此人竟是皇后闵妃的侄子右营使兼军务局总办(相当于国防部长兼首都卫戍司令)闵泳翊!  相似文献   

17.
晚清中国命运多舛,"甲申易枢"是其中的重要转折之一。至此,恭亲王下野。"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8.
崔玉敏 《兰台世界》2012,(33):64-65
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利用战事失利,成功打击了恭亲王奕,史称"甲申易枢"。张之洞无意中成为此次事件最大的受益者,但此人却是一个爱惜"羽毛"甚于爱护民族、国家利益之人,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大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大立 《现代传播》2005,(6):113-114
大约有整整20年的时间了,每逢过年,春节联欢晚会,便成了人们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全国大小媒体争相刊载的主要话题之一。原因是从1984年至今20年余年的时间里,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直是每年除夕之夜占据荧屏的传统电视形式。曾几何时,一度形成了万人空巷的热播效应。但是,近年来,被称作除夕之夜中国人一道盛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节晚会)人气指数渐渐下滑,评议之声,也从当年的鼎沸震荡到今天的“微风涟漪”,可谓是一个相当不小的变化。以至于甲申春节刚过,央视就迅速抛出乙酉春节晚会向社会招标的举措。及至甲申岁末,那…  相似文献   

20.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7-348
我于民国三十三年(农历甲申岁,公元1944年)出生于黄河南岸,黄河水哺育了我难忘的童年。总角之年。即嗜书如命。先父在旧社会念过私塾,家里有几册线装书。四岁那年,母亲撒手西去,几册发黄的线装书伴我度过了苦难的岁月。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绘图千家诗》,这是一册石印本,上图下文。手写体.油光纸。在先父的指点下.我学会的第一首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