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颉 《传媒》2008,(7):55-56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2.
梁衡 《新闻实践》2009,(2):29-2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 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3.
“勤读书而多为之”,是我们每位从事写作的人要永远记住并不断去实践的七个字。[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当底线也需要"坚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已紧要到什么程度了。1月2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全会上说,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按八项规定改作风,其实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回归底线。对照习近平的清醒,我们会发现,各行各业底线沦丧的黑心事、昧心事还真不少。尽管今天一个"严格要求",明天一个"严肃整改",但往往把"第一步"当成了"最终目的",把"基本要求"当成了"最高标准"。结果,"第一步"永远走不完,"基本要求"越来越高不可及,底线之底就像熊市之底一样"跌跌不休"。  相似文献   

5.
城市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既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性课题,更是一个永远没有终极答案的长线性甚至无限性课题。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思考都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以"有限"解"无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思考、停下脚步。因为,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环境与局限,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6.
王少军 《新闻三昧》2007,(11):38-39
我们通常所说"为文之道",这里的"道"恐怕包含着形而下的道和形而上的道两层含义,有时你很难把这两层含义截然分开。"标题之道"里的"道"就是这样,它既有方  相似文献   

7.
"吾日三省吾身",是古训,作为一个清醒的档案人确有反省的必要.但这并不要求我们事事省察,这样太累,只需随便观察一下我们自身和周边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和做法,并从中拎出几条,认真思索一下,就能达到反省的初衷.但为啥还要反省呢?听我慢慢道来.我概括为"三个不断".  相似文献   

8.
《出版广角》2013,(3):2
"新民说",取自《大学》和任公先生1902年的《新民说》。《新民说》是承接戊戌、辛亥与五四乃至今天的关键,中国的近代正是从这里开始。"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塑造,意在"作新民";它不完全服膺于西方,而始终坚守"中国立场";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寻求"建设性"之道。"新民说"是一个平台。在这里。我们期望  相似文献   

9.
推荐算法开启了智能传播时代.针对算法运用引发的问题,我国已出台系列法规,确认用户拥有选择权、拒绝权、对重大利益影响的说明要求权等,并规定互联网平台的备案、公示、告知等义务.智能传播时代,对新媒体的运用应基于对"道"的领悟,即在传播手段、传播工具之上,认识和掌握规律.传播之"道",在于谋"势",在于"善用",在于保持敬畏之心.最重要的传播之"道",是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是服务"国之大者",构建有效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变",而且这个"变"的速度正在逐年加快,跨界,就是一种应"变"新"道"。谈到跨界,很难绕开三个问题:什么是"跨界"?为什么要"跨界"?谁需要"跨界"?"跨界",首先是"界",然后是"跨"!"跨界"是因"界"而生的,对"界限"的打破和重新定义是跨界创新的思想灵魂。首先,事事物物都是有"人定之界"的,这种界限可以按行业分,可以按人群分,可以按时间分,标准不一,界限不同。跨界要识  相似文献   

11.
喻星 《新闻传播》2012,(3):81-82
要想做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练就一身"硬功夫",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仅要有灵活的头脑,扎实的写作功底,也要懂点"瑜伽"之道,学会热身之道、"专注"之道、"结合"之道和"坚持"之道,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对一份报纸而言,文风是思想的表现、精神气质的外化.对一个时代而言,文风既忠实地呈现社会样貌的烙印,更为重要的,它也参与塑造时代性.所以,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新闻界讨论文风问题,是基于某种内在本质的要求.文风问题重要,但并非深奥玄妙.从道与术两个方面,可做一些分析. 文风之"道"无他尊重新闻规律而已 好的文风,并无一定之规,应该倡导多元.但好的文风必定遵从一个纲领——尊重新闻规律.这个规律之下,自然会呈现多元之美,这就是"纲举目张",也是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一生多修方志,在方志学理论上多所创获,其中所提出的"州县请立志科",的确可以看作建立现代地方档案馆的理论先驱,档案学家之桂冠并非虚名.但他最著名的"六经皆史"一论.并不能和档案理论若合符节、衔接顺利.我们今天的档案学理论,不必时此求之过深、强溯其源.  相似文献   

14.
王晖  杨清 《兰台世界》2019,(8):38-41
家庭档案是传承家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蕴含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本研究介绍了传统家庭档案功能——"三道教育",即"为人之道""、为生之道"和"为学之道",并通过新媒体宣传、建立家庭档案示范户等途径深入探究和合理构建家庭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家风建设,推动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期刊策划的方法、手段、技巧、套路是"策划之技",而策划者的知识内功、思维方式、传媒素养才是"策划之道".从"策划之道"的视角审察教育期刊策划活动,策划之高度取决于思想之高度,策划之深度取决于专业之深度,策划之厚度取决于文化之厚度,策划之力度取决于执行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取舍之间     
有人说,21世纪有三大经济引擎,即三个"W",第一是网络,第二是全球气候变化,第三就是女性。从事广告行业十几年,深深懂得作为一名女性广告人的取舍之道。中视电传在成立以来的16年时间里,我们的经营策略就是,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适当拓展新兴领域,我们苛求自己本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勇气,本着"视客户每一分钱如同已出"的谨慎态度,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与客户建立起坚韧持久的合作关系。面对需求不断变化的客户群体时,始终以专业的媒体策划和永远为客户多想一点的服务意  相似文献   

17.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心不二""即心即道""对境无心,对心无境"的本体论,主张真正的隐修是"隐心"而非"隐山",学道之人应当"在俗元无俗,居尘不染尘",以心契心,以道合道,在快活中修行。而古琴作为士人、道人养心之圣器,恰与白玉蟾识道、炼心的南宗丹道思想息息相通。白玉蟾视琴为道堂"气象清高"的标志、道人"和光混俗"的表征、道人隐心修行的圣器。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学琴与修道,理无二致,关键都是守住精气与心神,性命双修,以道为宗。而琴与剑、琴与月等物象又有天然的意义关联,其象征指向离不开琴士、道人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精神诉求。而白玉蟾还有浓厚的神霄"谪仙情结",故而其鸣琴舞剑、对月调琴又有了寻求神人相感、体道归真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用故事讲述新闻",就是指运用故事化的新闻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的方法。对于石油企业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来讲,不断提高新闻故事采编水平,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近年来,吐哈石油报社在新闻采编中,深入落实和实践"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家乡?它代表着一种安全感,你知道楼下的餐厅不会给你吃地沟油;它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方。"怀着对故乡的一种信念,郭中一放下一切回到故乡开办农庄、书院,不是隐居,甚至不是叶落归根,而是"践行"郭中一永远是一头乱发,向后飘散,突出亮堂堂的大脑门。无论是什么话题,他都是微笑着,用浓重的台湾口音徐徐道来,个中却不时夹杂着老顽童一样的尖刻。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收藏的老照片中,有一组日本在侵华战争时印制的旧照片.照片装在一个牛皮纸小封套中.封套题名<江南名所写真>(十六枚组).十六幅照片,均为黑白,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的景物.封套上有饰以方块印记状的四个字--"皇军战绩",腥红的血色,显得特别的刺眼.照片之被冠以"皇军战绩",无非是因为照片上的这些城市都曾被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所践踏.中国的美丽河山、江南古城遭践踏,竟成为"皇军战绩",侵略者是何等的狂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