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理念强调运用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构建幼儿园课程。我们以生态理念审视园本节日课程构建历程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重”庆典(结果),“轻”课程(过程);二是“重”节日主题实施,“轻”整体课程架构;三是课程成效的评价不充分,推动课程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在研究推进过程中,我们将和谐共生作为我园节日课程的价值取向,明晰生活化、经验化、游戏化、情境化的课程理念,确定系统整体的课程目标,筛选适宜关联的节日课程内容以及师幼共构“3+N个节日项目活动”课程实施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节日课程生态支持系统,助力我园节日课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价值追求在于课程的全面创新,从宏观的课程目标到具体的课程评价,均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蜕旧更新。一、课程理念的深刻创新课程理念的一系列创新,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目标观的创新。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承继与复制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4.
传统课程范式中的学科课程范式支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课程范式遮蔽了学生科学的认知逻辑,结构课程范式冷落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课程范式又脱离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偏颇与窄化成为传统课程范式弊端的集中表现。过程哲学为传统课程范式的转型提供崭新的视角,秉承过程性课程观,确立关系性的思维方式,构架整合化的课程研制方法论,推动课程范式的变革与转型,进而实现过程—整合课程范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过程哲学影响深远,其方法论为课程论研究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全新的认识.根植于过程哲学视野,未来课程论研究需要构筑“元叙事”,预设基于“存有原则”的逻辑起点,借助“想象的理性化”的研究方法,秉承过程性的研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简要概述了过程课程观,并通过对职业教育需要过程课程观的原因分析,说明了过程课程观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通过对系列应用案例的剖析,阐述了过程课程观对职业教育实践的贡献:课程与教学的融合、课程实施(教学)的情境化、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课程评价的过程化、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它的理解观为思考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以教师的“成见”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师通过与课程设计者“视界融合”,以“对话”为途径实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之后现代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的实质是实现课程的项目化,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过程性知识与能力,对高职课程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创新。而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论在历史进程中融合在一起,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其以过程为中心的构建性课程观念和“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也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过程课程观的实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往的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教学是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化操作。在当代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过程。新课程观要求我们在改变对教学本质的传统认识前提下,践行其实践诉求,即:教学设计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辉 《历史教学问题》2009,(1):97-99,46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尤其是课程目标理念已发生了巨大的革新。根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被确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从不曾提及的“过程”成了历史课程的一个新目标.这显示出新课改已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价值取向转变为“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新取向。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根据笔者对2000年以来的四大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课程哲学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辉旭 《教育研究》2006,27(3):66-70
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课程在哲学面前具有能动性、选择性。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应用于课程研究,作为课程论的哲学基础,满足课程发展的要求,建立实践课程论,这是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用实践哲学审视课程历史,探究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把握课程规律及其特点,是实践课程论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的复杂范式理论目前已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关注,其理论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理念,包括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原则,理性的开放性原则以及基于"此时此地"的主体观对于解决我国课程管理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比如,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协调好课程开发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弱化传统技术理性的支配,从而恢复课程管理系统本身一定程度的"无序"化环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课程实施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探讨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是丰富当前课程理论、推动课程改革实践向纵深发展的紧迫议题。过程哲学的两个核心命题,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维与视角。“过程”视野中的课程改革应该突出课程的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克服教学评价中“具体性误置的谬误”,建构综合的评价机制,学校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自行设定课程。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实际运作的课程,这一过程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界定目标。在明确课程的哲学、分析学生的需要和特征、考察社区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基于个人的价值和信念,解释标准、分解标准,界定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革新课程领导的现实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课程改革实施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和适应性,而应该是学校组织行为方式的问题;也不能归结为评价改革问题,而是学校全方位的课程领导问题。现实的革新的课程领导发展路向应该重点放在学校的教育哲学和课程实施策略的革新、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整合革新、学校组织的重组和行为优化以及评价制度和方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领域诸多现象的存在为课程思维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影响课程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哲学观及其表现出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目前的课程思维基本上存在两大类别,它体现的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变革,关注了人的存在。思维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行动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校大量的富有人文价值的校本课程资源,特别是丰富多样的隐性课程资源,对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作用日益明显.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各项目学校将重点放在了人文价值教育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资源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基于对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从隐性课程开发者、管理者、实施者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期为人文价值教育深入实施和继续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与课程之间是一种全新的关系:学生持有前理解,使课程的生成充满无限的开放性;学生成为课程主体,凸显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与建构课程是主体间视界融合的过程;学生即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