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芳的《巴尔扎克在中国》一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的专门著作,对近百年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翻译、评论、研究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评述。作者运用比较文学传播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将动态的历史梳理与接受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真正做到了辩证求真,全面系统,阐释精当,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辩证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的金嗣峰,对巴尔扎克有着深厚感情。历时28年,他用12篇论文和20余万字的专著绘写了研究巴尔扎克的执著与厚实。他按照“作者-作品-作者”的研究步骤,紧扣重心,突出重点,在认同与继承中创新认识,承担着传播巴尔扎克的重任。他的巴尔扎克传播不啻是给“对巴尔扎克有兴趣的青年读者”以裨益、给国内巴学界以参考,而且为担负起搭建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的历史使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 年以后,巴尔扎克的作品在我国大量出版,我国学者在巴尔扎克的介绍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50年来,我国在巴尔扎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研究逐步向深、广发展;对巴尔扎克矛盾复杂的世界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作品研究方面选题比较集中。当然,对巴尔扎克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不多;不重视方法论;研究范围也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4.
杨昌龙是我国重要的巴尔扎克传播者.20世纪末期,他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针对性、辩证性、科学性为特色,历时十余年,对巴尔扎克作了新的解析.他的研究立于作者作品之中又超乎其上,使巴尔扎克传播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影响层面,为文学青年的成才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5.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尔扎克步入中国的九十多年里,众多传播者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佼佼者首数傅雷.他译介的巴氏作品独具魅力,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他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是多方位的.既有译文的生成,也有对文本的阐释,更有深层的影响与传递.正是他的坚忍与执著、艰辛与勤奋,才使巴尔扎克的中国之旅变得如此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6.
韩辉 《河南教育》2011,(9):62-63
《驴皮记》是《人间喜剧》"哲理研究"类中最杰出的一部。《驴皮记》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价值观。《驴皮记》揭示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哲理问题:欲望与生命的二元对立。《驴皮记》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限塑令"后的变化与反响以及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外部性综合阐述了"限塑令"在推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塑料袋行业内部影响与对消费者带来的生活变化上面,并据此提出了如何将"限塑"引入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巴尔扎克研究处于发轫期。有限的研析文章,呈现出多维立体的巴氏研究概貌。国外重要学者的成果支撑着我国的研究天地。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巴氏几部重要作品的剖析,肯定了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文学魅力,阐明了对巴尔扎克的独特感受,为开启新中国巴尔扎克研究空间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这个开学季,我们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教师"群体。在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之年和"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教师无疑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与关注。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何作用?教师的效能如何提升?影响教师满意度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有力的研究支撑。中国有1300多万的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专业团体,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大型、符合国际规范和全面可靠的教师教育专业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很难对中国教师教育状况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提供有效、可靠的监测。岁末年初,一项名为"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11.
在巴尔扎克走入中国的最初几十年里,除林纾、穆木天、傅雷等翻译家为之作出过努力外,语言学家高名凯的贡献也不少.他既是<人间喜剧>的系统呈现者,又是对巴尔扎克的总体观照者.他为巴尔扎克的中国之行铺垫了基石,开阔了视野,让中国受众领略到了原作者的富实.他是不容忽略的巴尔扎克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一、社科类文章阅读(28分)对巴尔扎克的误读陈明远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确实,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法兰西资产者的世界,正如但丁创造了一个中世纪鬼魂的世界。几十年来,中国几代读者们习惯于将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将  相似文献   

13.
一技 先讲个故事:法国艺术家罗丹,塑完巴尔扎克雕像后,让他的学生来欣赏。学生们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听后,反而提起一把大斧,把那双"奇妙的手"砍掉了。解释说:"雕塑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做,才会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14.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15.
陈曦 《文教资料》2014,(35):8-9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在201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法国引起巨大反响。法国的报刊媒体和文学评论界大多以"莫言——中国的‘拉伯雷’"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本文从怪诞化形象和独特的审丑视角两方面具体剖析法国读者对莫言如此评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现有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区位选择影响研究较少考虑东道国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结论也不一致。通过整合制度理论与资源基础观,研究东道国华人网络对文化差异与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企业层面OFDI项目数据,采用面板负二项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对中国企业OFDI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东道国华人网络削弱了文化差异的负向影响。在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已有研究结论分歧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企业利用华人网络"走出去"、"走进去"以及更好地"走下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巴尔扎克作品结构庞大,数量众多,错误在所难免。他在数字上比较容易出错,尤其是涉及到人物年龄、日期和金钱的数量时;他在内容的衔接上也存在着一些前后没有很好照应的地方。此外,他掌握知识有时尚欠精准,所叙述的事实与现实偶尔会有出入,他也会笔误,有的则是因为来不及修改而留下了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这些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对我们阅读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研究巴尔扎克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别自己倒下     
李昭平 《师道》2003,(12):40-41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在20岁时,尝试文学创作,经过5年的磨练,终于有一些作品得以发表,但社会反响不大。接着他又开始经营出版业,与人合营一家印刷所。由于巴尔扎克缺乏经商的天赋,不到三年的时间印刷所倒闭,并背负着巨额债务。面对着事业的失败、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巴尔扎克并没有退缩,没有消沉,而是直面现实、认真反思,并很快再次投身到文学创作中。通过近20年的辛勤笔耕,终于达到文学创作事业的巅峰,并用创作所获得的报酬偿还了债务。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经商彻底失败了,说明我不是经商的料,但经商的过程使我获得许多非同寻常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一、社科类文章阅读(28分) 对巴尔扎克的误读 陈明远 “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确实,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法兰西资产者的世界,正如但丁创造了一个中世纪鬼魂的世界。几十年来,中国几代读者们习惯于将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将但丁史诗三部曲称为“神曲”或“神的喜剧”。  相似文献   

20.
新近搬了家,我住在一首诗的旁边。十六区,右岸偏左。初次见面,和其他法国朋友一样,房东太太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来法国?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少自问。我的南开校友、戴思杰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中有很好的解释:一个小裁缝受到巴尔扎克书的影响,最后走出天高文化远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