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德国公民教育出现了批判转向及其激进发展,从而引发了新保守主义的平衡要求,并进而提出了公民教育中批判与保守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而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保守亦不至于屈从于现实。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范围内强劲的"向右转"风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保守主义的归属及本质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勾画出保守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图景,希望能够加深对保守主义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最后,以我国的社会及教育传统与现状为背景,对"国学热"、教育标准化以及教育平等这些明显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现象或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化对这些现象或问题的认识,并揭示出对待保守主义的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保守主义实现全面复兴与现代化的时代。在其教育政策中,有五类控制模式发挥着作用:官僚控制——实现权力和权威关系的创建、稳定和规范化;专业控制——运用教师专业支配力量、教师专业权威和劝告机制来实现控制;政治控制——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强加给学校;市场控制——用市场的观念来再定义与再阐释学校之中的"民主";价值控制——通过"象征"、"常识"等社会文化符号来实现控制、表达权力。它们掩盖了保守主义所拥有的不平等的权力与控制的利益,并最终实现了保守主义统治权力的合法化。  相似文献   

4.
在保守主义复兴与现代化的境遇下,美国的教师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现实的挤压,遭遇了空前的危机和困境。作为批判教育研究的代表人物,阿普尔对当下的教师角色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这一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包围下面临的危险,同时从批判教育研究视野出发,重构了教师的根本立场与真正的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5.
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序  管浏斯 《教育学报》2007,3(5):39-45
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对真正的"知识"和考试中的"符号"两个概念的混淆,导致了新课改对知识教育的激烈批判。"三维目标"的提法未认清"知识"、"过程"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客观上知识地位的下降,因此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只有保证了知识的核心地位,才能够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研究中的批判、批判主义和批判思维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但又是极为不同的概念。教育学研究需要批判思维,但必须反对那种缺乏他者视角的批判和否定一切的批判主义。本文通过对批判思维的分析,探讨了批判思维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批判思维的重要价值,并且分析了在批判过程中所应当尽量避免的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逻辑学与法哲学、先验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研究中最深刻的问题之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最突出的特色是对政治问题所作的"概念式理解",这种特殊方法预设了黑格尔先验哲学与其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表现在:黑格尔逻辑学所揭示的"精神高于自然"、"普遍性高于特殊性"以及"概念与实在的同一性"诸原则,构成了黑格尔在法哲学中所展开的个人权利批判、市民社会批判和对政治的伦理性理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活动交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充当了传播载体,传递人类的各种讯息。正如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言: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而人类在活动交往过程中,又无法避免其在社会交往中政治意向的表露。所以,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各种怪象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作为传播政治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外在形式,即作为政治符号被最大限度地利用着、操纵着,控制、消除复杂多样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文革”时期的各类政治符号对当时的…  相似文献   

9.
谢友鄞作品中所展现的"辽西边地世界",在地理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显示着自己的独特内涵。而且,在这种内涵的展示中,"辽西边地世界"显现出了谢友鄞作品的认识、审美、文化功能,使这一文化符号连同谢友鄞的作品一起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阿普尔对“保守主义的复兴”这个特定历史情境的认定和理解,阐述其开展“批判的教育研究”的文化政治背景、逻辑起点以及捍卫立场。从而为我们理解阿普尔的著作,尤其是其80年代以来的著作中所内含的思想和主张提供一种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1.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政府当前正在大力推行以国立大学为龙头的高等教育改革,包括三大举措:(1)国立大学的重组合并;(2)国立大学的法人化;(3)21世纪COE(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和研究中心)计划。这些改革将对日本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一体多元”及其“共时”、“共相”、“联系创生”、“远近相关”、“隐显一体”等理论观点,给文学作品的象征性的形成和象征美的意蕴给以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培养具有基础能力、个性化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五能"学生,并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了"五能"学生培养的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就文学而言,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意象,是文学中可交际的单位。托玛斯·哈代在其小说《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原型意象如"太阳"、"太阳光"和"黑暗"等贯穿小说始末,且具有增强小说神秘感和悲剧氛围、凸现小说主题、揭示作者悲剧性世界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用“变迁-结构-话语”这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动员与社会颓丧、贪污腐败等变迁因素;基层民主、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化能力等结构因素;社会心理基础等话语因素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应以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思路,以解决利益矛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中层组织发展、推动群体性事件制度化进程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电影的意蕴内质是生命川流的涌动与现实秩序的匡限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两者的冲突又是以“情欲”这种形态为中枢加以叙述、阐发的。应以作为电影中自由生命涌动的表现中枢的“情欲”为线索,对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台湾地区"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第二期工程不再区分"一流大学计划"和"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而是将其合并统一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审议结果于2011年4月1日揭晓,共有12所大学获得补助,自2011年4月开始执行。"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更加注重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延揽优秀外教和留学生,整合大学研究资源,提高教师薪资水平,更新老旧校舍建筑等。针对各校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短期可见成果项目而忽视了长期性和基础性的科研这一状况,"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改革了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高等教育质量观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点。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视角应从学术、评价、政府、高校等视角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以“卓越”或“一流”为标准;合适的目标;满足高校内外的要求;持续的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20.
新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在首批和第二批进入该计划的高校中有新建本科院校17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切入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着不少薄弱点以及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面向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合作与交流等,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