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它是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语文能力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语文学习习惯内容丰富。分为读写听说四个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最终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一、让读写教学走进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4.
顾大花 《小学生》2013,(7):53-53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变成纯粹的"教书"。只有把语文教学融人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并在学习语文知识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人。一、用生活来教学,把语文知识生活化1.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自实践、感受、体验、理解。(1)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活动过程的素材应取自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内容时,除联  相似文献   

5.
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语文,离不开读写。引领学生构建高品质的语文生活,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读与写本是语文的一体两面,密不可分,读写融和才更加贴合实际生活。通过读写主题生活化、读写活动项目化、读写融和一体化,让学生在读写中回归生活,提升语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有国语即语文的身影。国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熏陶中生存至今,国语的魅力已经深入每个国人的骨髓中。但是,很少有人将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大的资源库。如何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学好语文,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本文从语言交际、课外读写、学科联系、网络知识、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阐述作者的一些尝试性的思考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孟佳君 《快乐阅读》2012,(19):110-111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讲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是语文教育的至理名言。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任务,要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要发挥语言学科的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语文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贴着生活学。贴着生活读写——"与秋天有约"诗文朗诵会我曾经在年级组织过两届"与秋天有约"诗文诵读活动,活动的流程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积累程度,读写听说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才能发展能力.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积累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文本,培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普通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大局影响巨大。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时代对人们语文素养的要求来确定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从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改革课堂教学到改革考试,全面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效将损。"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关键。听说能力的训练是学习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反复读,才能深入作品,领会作品的"神"在,真正做到身临其境,置身于主人公的地位,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领悟到文章中一些写作技巧,为写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教学生活化: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让生活渗透语文: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学生实际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网络资源、传媒资源、广告资源等方面作阐述,以揭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内涵.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感知能力.语文教学中把握这些生活资源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刘小芸 《考试周刊》2013,(73):40-40
生活情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学好语文,同时也启迪学生真正获取语文知识与能力的途径,不是教材而是生活,生活是学习语文最经常、最有用、最重要的课堂。换言之,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与生活"被列在"练习"之下的原因。因此,唯有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语文能力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学生语文学习读写听说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语文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埋首于"题海"之中,却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被消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