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四个全面”、全民终身学习等新常态,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优化人才需求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继续教育空间等新要求.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办学同质化严重、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管理模式较僵化、办学资源较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新常态;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融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
滕杰 《成人教育》2014,(1):19-2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遇到新的机遇与挑战。借鉴"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对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以求在办学理念、发展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推动高校继续教育革新和转型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双创时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其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效果等方面与继续教育有契合之处。为此,以"双创教育"为视角,可以发现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管理服务水平和办学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双创要求。因此,应该以双创为根本推动力,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革新、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办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双创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进程,继续教育学院必须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及时明确自身定位,并科学调整教育模式.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办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缺乏等,需要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实施更新教学观念、重视非学历教育发展、深化校企合作等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淑艳 《高校教育管理》2019,13(1):98-103,124
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境外办学呈现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办学方式多样、办学特色不鲜明,"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较少等特点;此外,我国高校境外办学还存在政策保障措施缺乏、高校自身国际竞争优势不彰、境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学历学位认证的国际合作有待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快出台鼓励和规范境外办学的政策措施;将境外办学纳入高校发展整体布局;提高我国高校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历学位认证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缺乏市场调研、资金投入不均衡、轻视非学历教育、专业设置结构失调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外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和特点,从办学定位、管理机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分析国外高校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创新发展,革除在理念思维意识、管理服务水平、培养培训模式等方面的不足与欠缺。新时期,亟需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将创新创业意识有机融入到高校继续教育各项改革发展之中,切实增强高校继续教育对"双创"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要以高校为依托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然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并不理想,教育理念落后、办学模式呆板,管理制度单一,运作模式僵化,投入不足,资源有限,教学质量不高,社会信任度下降等。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已陷入发展迷失的状态。本文试分析高校继续教育迷失的原因,找出问题对策,以期待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极具经济价值、发展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标准化构建。但是由于目前的高校继续教育被长期置于边缘地带,极其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的长久健康发展以及标准化构建。想要更好地构建标准化,发展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就需要使其由教育边缘逐渐走进中心,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分散、缺乏规范化以及标准制度的办学模式,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走向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化。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剖析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成立区域大学联盟、拓展社会资源办学、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创新路径和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加强资源使用监督管理等对策,全方位推动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  相似文献   

11.
构建高等非学历教育品牌,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要,是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高等非学历教育品牌构建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管理体制僵化、内涵建设孱弱、办学模式封闭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变革发展观念构建筑牢思想根基、创新管理体制提供发展动力、强化质量保障提升内涵水平、推进开放办学夯实发展基底.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简称“三教”协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在“一体、两翼、五重点”的职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三个阶段的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还存在学历认可度不高、教育资源不足、缺乏行业对接和合作机制、学习效果与学习成本成反比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加契合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属性,可以从加强产教融合导向、拓宽学习路径和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在"十二五"时期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有着良好的契机,因此,高校要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从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办学,在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培训项目和创新办学模式,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办学项目的内涵,着力打造名牌化、特色化的教育培训项目,通过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品牌项目的建设,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使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普通劳动者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当今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形式、教学内容、考试评价、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改革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的推进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办学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从明确目标定位、开放运行管理、加强教育沟通、实施课程开发、建立教育合作和开展教育评价等方面入手,完善和创新发展机制,有助于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继续教育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推动我国继续教育进一步向前发展,需要采取创新发展的对策,用教学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要以提升办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为前提,深入推进继续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引导继续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对欧美等国及我国的继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制定适宜的继续教育目标,探索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是确保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继续教育在适应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创新.特别要在教育理念上继续强化继续教育,形成明确稳固的继续教育观念体系,促进观念创新;在教育模式上,实施多目标培养、多层次办学、多规格教育的综合性办学模式,促进办学模式创新;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突出最新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内容创新.从而实现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慰 《成人教育》2011,31(7):65-67
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面临诸多制约,这就使得高校不得不选择合作办学来解决场地、师资、资金等制约因素。因为高校合作办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差异,因而合作办学模式也各有不同。合作办学虽能解决一些继续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有效控制合作办学风险,无疑会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其发展模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的发展表明,外延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需求,内涵式发展模式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努力推进规模、质量、结构以及效益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保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四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应合理科学有效,努力推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