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随着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媒介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驱动下身体在传播领域里呈现出的融合、延展、共生、共情等是其部分特点.本文对融合转型中主流媒体的相关探索进行思考,借具身传播的实践价值助力主流媒体融合转型.  相似文献   

2.
姚洁 《青年记者》2020,(8):43-44
近年来,对于沉浸式传播的关注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身体与技术”这一问题的讨论。笔者以沉浸式传播中受众身体的空间感知、以往经验感知和情感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在虚拟现实取代受众的真实身体经验后,受众的身体经验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身体感知与沉浸式传播的结构性关系“身体”一直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①。哲学领域中对身体的探索集中在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史关于存在的思辨理论梳理开始,阐述在当代哲学与社会思潮中,存在与人类的身体感知框架紧密相关,由此,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科学技术,也不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关于存在的主观认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现实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种探索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表征人类身体感知框架的媒介形式,它赋予了身体表达其潜在意识的无限开放性,并使得人类的身体有可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展开传播与交流活动,并通过这样的一种传播交流活动,构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刘国强  韩璐 《当代传播》2020,(2):73-77,88
移动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演进,使社会交际中的身体与空间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身体被重新定义。本文试图通过大样本分析,呈现技术与身体传播研究关系的变迁。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引文数据库中以身体研究为主题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泰拉尼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语境中对传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识到了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强调传播技术与传统传播渠道的结合;他创造性地将传播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与林肯所说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类比。他理解传播的立足点较高,视野宽广,他从强调"人"的发展出发,找到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注重挖掘民族内驱力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8.
别君华 《现代传播》2019,(11):32-36
以智媒传播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梳理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智能化实体人、智能化虚拟人和类人化机器三种人机融合形态。基于对主流传播学视阈中有关人机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反思,进一步指出并辨析了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在主体观念、身体-技术关系和传播实践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意义。人机融合作为跨越传播学与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有关人类新的生存形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反腐败传播”一般包含传播再现、传播动员和传播监控三个类型.本文以新闻报道/影视剧、电视问政和网络反腐为例,分别解释了上述三类传播类型在中国反腐败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并就其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反腐败传播的历史性和在地性是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0.
在智能传播中,身体从传统以肉身为基础的生物人进化到人机互嵌的赛博格,技术具身成为考察智能传播的重要维度.人机交互的发展,开辟了身体的触感知觉潜能,智能媒介环境下的人机共生问题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移动短视频平台代表的秒拍,在传播中具有基于用户及其短视频而建立起的传播关系网络、传受一体化的传播主体与层层把关的传播过程、多样化的传播需求三大特点.在传播中具有技术互联、善于营销等优势以及功能缺失、内容优势不突出等不足.建议秒拍利用技术弯道超车、继续鼓励内容生产、打造成新流量入口.  相似文献   

12.
视觉媒体历来是社会中介化最重要的"知觉架座",尤其当"屏"的迭代进入互联网技术架座时代,技术文化所生成的观看方式和视知觉重构几乎是革命性的.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视觉发展史,形成了图文技术、影像技术、虚拟技术的观看特质,借助视觉媒体的机器眼所形成的观看可谓技术化观视.从身体介入层面而言,技术化观视包含映射观视和体认观视两种基本范式,而赛博观视是上述视知觉路径的融合.随着"屏"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殖民,当身体深嵌于智能传播时代,技术化观视的注意力变化及新的视觉机制正在形成,并对社会心灵史与心态史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媒体"的外延,引领我们进入"泛媒体"时代,媒体的质的区别越来越让位于对传播效果的追求.泛媒体时代的这种传播特征至少包含两重意思:一是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二是媒介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媒体"联盟"的融合和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在网络媒体中体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在智能传播实践中,平台、品牌方、MCN公司、自媒体等不同主体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撑,形成了传播的新业态新形态,并对传播实践带来双重影响.本文基于对智能传播从业者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及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内容领域还是非内容领域,算法已成为智能传播的基础逻辑,并构成平台统领其他传播主体的技术规则;算法对智能传播从业者具有促进工作效率与形成认知冲突的两重性,并对传播内容的生产逻辑构成变革与挑战;性别化的身体呈现成为智能传播中"涨粉"的重要元素,并成为全时全媒体全领域的智能传播环境的一部分.算法在智能传播中既有偏向同构又有多向创新的可能性.未来的智能传播治理应警惕人被数据化的风险,既要考虑技术的价值维度,也应将管理制度变革和先进文化建设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5.
高颖 《出版广角》2015,(14):92-93
广告图像传播的历史是媒介技术与视觉体验的合谋,其中又掺杂着消费者需求的驱动和对其他领域图像的借用.基于视觉文化视角研究广告图像传播可以发现,广告图像传播是视觉符号的叙事结构,背后更包含着对应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6.
平静技术蕴含的设计原则已成为智能传播场景进化的重要指导理念。从构建逻辑来看,平静技术正在实现用户位置与权力关系的双重回归。在这一基础上,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隐式人机经验、人机交互界面、用户身体和技术环境等智能化场景要素进一步相融,从而使传播场景在形态“、语言”、交互及生存等多个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7.
张馨  赵树旺 《传媒》2021,(11):65-68
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陈昊 《东南传播》2022,(4):12-15
2018年,中国的传播研究出现了明显的身体转向,长期以来“缺席”与“离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并初步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本文基于2018-2021四年间北大核心期刊的7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归纳出具身传播研究的五个热门话题:传播研究中身体的缺席回归及内涵探析、具身理念下的理论考古、智能传播下的新型在场与具身批判、作为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具身性和具身传播研究范式探寻。以期在梳理总结我国具身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国际信息传播还是国内信息传播,传播主体无一不希望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面对传播客体,增强传播效果的途径很多,其中,传播客体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处于何种情绪状态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客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传播环境与受众情绪的关系、传播内容与受众情绪的关系以及传播主体形象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在理论上为信息传播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