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拿大学者Ruth Hayhoe(中文名许美德)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30年来,她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上,从文化和比较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文化冲突作了清晰而有价值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她始终关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学和教育家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介绍给全世界,并希望中国的大学在未来能立足于儒家文明,努力为世界贡献出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一个多元文化之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群飞  汪晓勤 《数学教学》2003,(4):37-38,14
世界上数学文明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区?在文[1]的调查结果中,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把票投给了中国.这个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与爱国主义教育似乎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利用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又是言必称中国人的某项成就“比国外早多少年”.如果我们在测试卷中加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是哪一个”,那么想必也会有不少教师“自豪地”把票投给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亚太地区教育与经济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选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省和世界文化大师孔子的家乡山东省首府济南召开,地点是非常适宜的,会议确定的主题也是非常适合的。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而中国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国际社会正为文明价值的衰落普遍忧虑,而以古老文明著称于世的亚洲又率先倡导“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在这样的时候,以“亚太地区教育和经济文化发展”为题,交流教育与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自古至今,多元化的文明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同时不同文明之间或多或少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各种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迅速崛起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安以至于催生了各种名目的“中国威胁论”。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式而高调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外交的诚意。几年来中国在“和谐世界”建设中外交成就显著,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及文明冲突等存在,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充满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23年年底,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旨在倡导人类文明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进而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论坛的问题意识之一在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奉行或变相奉行所谓文明冲突论。他们多秉持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狭隘文明观,认为文明有高低或优劣之天然区分,且主张以高阶文明替代、吞噬乃至消灭低阶文明,这实则在践行一种文明霸权主义。他们美其名曰在“替天行道”“顺应规律”,实则是掩饰其在国土、经济及政治等诸多领域实施的扩张与掠夺。  相似文献   

7.
“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践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世界交往理论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继承,对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践成就的聚成。习近平洞悉世界文明历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局,深刻回答了文明交流互鉴何以重要、文明交流互鉴是什么、文明为什么能够交流互鉴、文明如何交流互鉴的新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各种理论,解读“一带一路”的视角丰富而多元,包括地缘政治学视角、经济地理学视角、国民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种群生态学视角、公共产品视角等。这些解读自成逻辑,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刻洞见其时空定位、历史语境、缘起及本质。世界文明在由历时性和共时性叠加的时空中演化,作为世界文明的有机组成,中国文明也不例外。“一带一路”既是古老的中国由相对孤立封闭的传统农业文明发展至现代文明的产物,又是世界文明进入信息化、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深度沟通的产物。其缘起由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的交汇而定,是急需解决国内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当代中国,正处于“创新与分化”时期的世界文明,需要中国产品、资本与技术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方因素遭遇的结果。“一带一路”是具备创新性与和而不同特质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邱文华 《读写月报》2023,(25):32-35
<正>一、试题解读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的两则材料,分别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则材料有机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针对的虽然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揭示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意义。试题旨在引导青少年胸怀祖国、  相似文献   

10.
“流行音乐”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研究当今音乐与现实生活关系的重要课题。音乐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是与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艺术文明和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已经开始迈向成熟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宝库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当前,伴随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异域传播不仅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助推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由教育名家、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所著《许渊冲英译白居易诗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5月版)即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选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为译介评骘对象,进一步阐释唐诗在异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与意境传达,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王岳川 《今日教育》2014,(11):62-63
中国是“大陆文明”中的佼佼者。什么叫大陆文明?就是农耕社会,它占地球的30%,可惜在近500年的时候,有一支强大的力量把中国从陆地文明的“四大文明”的大国,最优秀的国家,变成了次发展国家,欠发展国家,甚至落后停滞的帝国。这支强大的力量就是西方。西方掌握了世界发展的第二阶段“海洋文明”,海洋占地球的70%,于是它就拥有了世界。中国的大陆文明使得诗国的宏大叙事,变成了海洋文明包围的欠发展的小诗。  相似文献   

13.
肖宇 《小学语文》2007,(5):62-62
2007午世界汉学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七十多位学者就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学家与汉学史、汉语国际推广与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究。据悉,世界汉学大会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相似文献   

14.
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以更加开放的态势融入国际社会,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坚定方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社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周思源 《考试周刊》2009,(10):29-30
赛珍珠的作品在文学界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赛珍珠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但其小说处女作《东风.西风》却将处于东方世界的中国他者化,不经意间将中国的落后放大于西方受众的视域中,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精华却绝少提及,这对于塑造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生活全景而言是有失公允的。本文分析了赛珍珠在该小说中的“西风化”立场,以期为中国精神的合理之处正名。  相似文献   

16.
【热点概览】古往今来,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往往同时并存。2008,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在东方古都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将是一场中西两大文明对话与交流的“盛宴”。所以关于中西文明的基本常识将是每一个高中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将成为高考常考的“热点”。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它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相似文献   

17.
于永建 《物理教师》2004,25(1):53-53
作为物理教师,在讲授物理学绪论部分时,一般总想把“物理学”一词的来历介绍给学生,也想对我国物理教学的起源有所了解.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进行过系统考究,今将结果整理出来,以期与同行交流. 我们今天所说的“物理学”一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西方经日本转译到中国的;另一个则是“土生”的,即出自中国的“物理”一词.下面对此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9.
“介绍”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增进了解,便于交流。介绍的一般顺序为:先将晚辈、年龄较小的或地位较低的人,介绍给长辈、年纪较大的或地位较高的人;如果双方是同辈,则应将男士介绍给女士,把未婚女士介绍给已婚女士。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一切在变革之中,唯有变革不变。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革,如今正直面对外开放的前沿,直面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需要对外语教育改革和科学发展问题作出科学的、睿智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响亮回答。如何更好地"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在中外文明沟通对话中,在中国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实践探索中,我国外语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无疑还有漫漫征途,还有很多的课题等待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